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宝库,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众多石窟造像损毁流失,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文物保护压力巨大。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积极探索石窟寺保护研究、传承弘扬、展示利用的“龙门模式”,先后实施一系列保护工程,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但是水害、风化、微生物滋生等对石窟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为延长文物修复工程周期和文物实际寿命,持久的保养维护必不可少,其背后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去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保护利用全过程,着力解决文物建筑保护管理力量不足、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等问题,推动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该意见还明确,社会力量的参与方式可选择社会公益基金、全额出资、与政府合作等方式。
结合上述意见,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洛阳市河洛文物保护基金会于今年5月4日登记成立。该基金会为非公募基金会,运行单位为龙门石窟研究院。基金会以“传承华夏文明,弘扬河洛文化”为宗旨,具体业务范围包括:接受支持河洛文物保护利用事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资金、物品捐赠;资助石窟寺的科学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资助有关石窟寺保护研究、展示利用、传承弘扬的科研课题;资助出版有关石窟寺保护研究的科研成果;资助国内外石窟寺保护、研究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举办与石窟寺有关的展览、讲座、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记者了解到,社会人士可通过自由捐赠、定向洞窟保护捐赠、祈福龙门等形式向基金会捐赠资金。下一步,基金会还将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郑州、澳门、香港等地设立联络员,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中国石窟寺从“活下来”到“走出去”用了百余年,现阶段的大步前进,不能单依靠石窟寺管理机构的力量,更需要多方合作,需要更多关心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企业、公众的参与支持。该基金会将依规运作,精心谋划实施各项活动,欢迎社会各界持续对基金会的运行和基金使用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