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龙纹铜镜。
工作中的王亚强。
法门寺茶具复制品。本栏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时空共鸣名片
古 金村大墓出土的金银器
今 白马寺金银器博物馆和制作技艺
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在平畴沃野之间,历史古迹与摩天大楼同框,成周汉魏的“天下之中”早已与现代洛阳的蓬勃生机巧妙融合。
唐代诗人王建曾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如今,站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金村的地面之上,已然看不清曾经金村大墓的相关痕迹,只余大片大片的农田。但人们不会忘记,那段历史留下的痕迹,正如金子般闪闪发光。
提起金村,乍看之下不过是中原大地上一个稀松平常的村子。因距离白马寺不远,偶尔有游客途经此村,或许会匆匆瞥上一眼。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都洛阳,史称东周。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25代周王均埋葬在洛阳附近,分为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
其中,位于金村的东周王陵,在中外考古界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但这一远播海外的知名度,却伴随着一段令人不忍回首的盗掘历史。
洛阳市文物局调查资料《千年阅一城》中写道:“1928年的夏秋之际,金村一带天降大雨,村东大约一点五公里处,底(地)层塌陷,露出洞穴,基督教传教士、加拿大人怀履光等闻风而至,胁迫利诱当地村民公开大肆掘盗,先后掘盗大墓八座,出土数千件极为珍贵的古代文物,装进大大小小的箩筐,再用马车运到洛阳,然后转手倒出海外。”
例如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错金银龙纹铜镜,在纽座与边缘之间錾刻有6条缠绕的虺龙,龙体上镶嵌金银错花纹。嵌入的金银丝线细如毫发,工艺极为精致,可谓巧夺天工。
由于金村大墓所出土的文物大都散落海外,又因出于古都洛阳,“东周王墓”的定性给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故而“传为金村出土文物”便成了一个特殊标签,更成为稀世遗珍的标志。
金村出土的文物之精致,在于古代工匠技艺的高超。如今,金银器制作技艺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
白马寺金银器制作技艺流传于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一带,它融合古今中外金银器制造技法精髓,是当前中国金银器制作的重要流派之一。
位于该区的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由白马寺金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亚强创办,馆藏历代金银器及现代仿古金银器,风格尤为奇特。
王亚强有一把用了几十年的小铁锤,虽然锤打速度慢了些,却保证了银器被捶打得细腻光滑。
在刻花、焊接、抛光、鎏金、镶嵌、错金银、掐丝等工艺下,所制器物精致华美、纹饰细腻。除了创新制造,这门技艺还被应用于传世金银器的复制、修复。
诸多文博单位皆长期委托白马寺金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修复、复制金银器藏品,众多珍贵的文物造型得以在这里复原。
在王亚强看来,金银器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想象,而自己身为非遗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有义务带领大家穿越千年历史,直观感受金银器的辉煌岁月与文化内涵。
若是将金村大墓出土的金银器与白马寺金银器博物馆和技艺结合起来,询问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你觉得传承非遗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DeepSeek答道: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明血脉的接续。从考古遗存到活态技艺的文化链条使千年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生,为人类文明提供跨越时空的精神滋养。
通过考古的手段,我们逐渐厘清洛阳金村东周王陵区文化遗存的基本情况,重新认识了失落的金村。
通过非遗传承,我们能够解答“文化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终极命题,发现金村新的时代使命。
文物已失,但历史仍在。金村还将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或许这片大地还会给出新的答案。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