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洛阳:苏羊遗址见证早期多元文化交流碰撞
洛阳:苏羊遗址见证早期多元文化交流碰撞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3/11/1 9:31:32 来源:洛阳晚报 点击次数:

        10月27日,洛阳市宜阳县苏羊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专家咨询会召开,来自多家考古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洛阳,通过考察考古发掘现场和研讨会的形式,阐释苏羊遗址文化内涵,并对未来的发掘建言献策。

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遗址时间跨度长

        自2021年至今,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对苏羊遗址进行连续性主动考古发掘,这是洛阳地区近20年来首次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开展的新石器遗址考古项目。作为“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目前,该遗址发掘面积共计1800平方米,发现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以仰韶时期为主。

 

苏羊遗址发掘现场 智慧 摄

       在这里,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地面铺“水泥”的房子,外形似熊头的兽首石雕,已经碳化的粟、黍、水稻等植物遗存及相对完整的玉璧、玉璜、玉钺……数十处房址,数百座灰坑,数以万计的遗物,大小不一的各类墓葬等,将距今5800年至4100年的河洛先民日常生活,逐渐呈现在大家面前。

       “人工环壕、生活区、墓葬区、湖沼等重要遗迹现象,说明这里曾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任广介绍,结合考古发现基本可以确定,苏羊遗址的时间跨度从仰韶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晚期,文化序列从早到晚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是河洛地区迄今发现延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涵盖多区域文化因素 文明交融范围广

       “苏羊遗址最令人惊喜的,是不同文明要素在同一遗址的汇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介绍,苏羊遗址出土了不少带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例如,盆形鼎、罐形鼎、双腹豆、圈足杯、花边捉手器盖、彩陶纺轮等,这都表明,在这里,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已存在深度交流碰撞。他认为,这体现出我国史前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也说明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出土陶器 智慧 摄

       发源于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也在苏羊遗址有迹可循。“苏羊遗址出土的兽首石雕是高等级遗物,其外形与辽宁省朝阳市半拉山遗址出土的一件红山文化石雕兽头相似度颇高。”任广表示,这为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社会上层交流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见证。综合来看,苏羊遗址以仰韶文化为主,含有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东方的大汶口文化等诸多因素,文明交融范围之广,为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的材料。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原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成为各支强势文化交流碰撞的要冲,多种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互鉴,最终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诞生。

遗址周边区域考古调查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在苏羊遗址,工作人员清理出一座多人二次埋葬坑。任广介绍,坑内人骨放置零乱,无明显规律,“总体来看,大部分是人骨白骨化之后的二次埋葬”。目前,该埋葬坑的性质尚无法准确解释,更多信息有待通过体质人类学、DNA等多学科手段获取。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炜林表示,多人二次葬的葬俗,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曾有发现,苏羊遗址的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关注。

       苏羊遗址发现的一处大型成人墓葬区,备受与会专家关注。目前,这里勘探发现墓葬300余座,已发掘75座。“这一墓葬区可能是中原地区迄今发现面积最大、墓葬数量最多的成人墓地,对研究龙山时期的埋葬制度、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生产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任广说,下一步,将重点寻找和这片墓地相对应的龙山时期先民生产、生活的遗存。

      苏羊遗址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未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任重道远。在咨询会现场,多位专家学者对该遗址给予厚望,大家认为,推进伊、洛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意义重大,期待洛阳地区的考古工作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这一重大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材料支撑。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院长李永强表示,接下来,该院将扩大对苏羊遗址周边沿洛河中游地区的考古调查范围,尽快摸清该区域内史前遗址的分布情况,同时积极推进多学科合作,深入挖掘苏羊遗址蕴含的丰富信息。

(作者:智慧 张博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