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洛阳:徐阳墓地出土文物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洛阳:徐阳墓地出土文物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3/9/21 13:38:59 来源:洛阳晚报 点击次数:
      记者2023年9月19日获悉,“鉴往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来自全国43家文博考古机构的近400件最新出土文物“齐聚一堂”,系统展现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其中,河南洛阳伊川徐阳墓地出土的编钟、石磬、铜钮钟、铜鍑(fù)、铜缶、鎏金铜牌饰、金耳环等26件文物备受关注。

      徐阳墓地位于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一带,是由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从2013年9月至今,徐阳墓地考古发掘工作已历10年,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并跻身“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勘探,考古工作者在徐阳墓地发现了2600多年前的陆浑戎墓葬群,这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戎人遗存。从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迁入中原到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浑戎,陆浑戎在伊川立国113年。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百余年间,这个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在保留自身习俗的同时,不断向中原先进文化看齐,主动融入华夏文明。

      “精巧的工艺和带有异族特色的风格,透出浓浓的游牧民族气息。”在“鉴往知远——新时代考古成果展”展厅内,一对亮闪闪的金耳环和一件鎏金铜牌饰颇为惹眼,下方的简介说明了其特殊的身份来历。“从各地考古发现来看,单耳陶罐、青铜短刀剑、青铜动物纹牌饰、小件金银饰品等,是戎人墓葬中比较典型的随葬品,这些物品在徐阳墓地中均有发现。”徐阳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吴业恒介绍,“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语提到,徐阳墓地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重要资料,其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华夏文明先进性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

      该展览展出的铜鍑出自徐阳墓地西区,高和宽均约5厘米,看上去像个带耳朵的“小酒盅”,这样的器型也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较大的鍑,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炊具。在某些时候,它还是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丧葬礼仪活动,与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铜鼎意义差不多。

      展览现场的编钟、石磬等文物,同样是文化融合的“证据”。从风格上看,它们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高度一致,反映出陆浑戎上层贵族对于华夏礼乐文化的尊崇。不过,考古人员介绍,从实用性上看,钟磬配套数量不甚完备,而且未发现锉磨等校正、调音的痕迹,演奏功能或有所欠缺,说明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性。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近年多次举办考古成果展,宣传展示最新考古成果,下一步将加强对考古成果的挖掘展示、阐释,让更多人能够了解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作者:智慧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