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温县:让司马文化进入“三国文化”核心圈
温县:让司马文化进入“三国文化”核心圈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3/9/21 8:57:08 来源:焦作日报 点击次数:

       河南省焦作市出了一个从温县成长起来的帝王之家——以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为代表的司马家族。

        通过祖孙三代的运筹帷幄,这个家族结束了从东汉末年起近100年的战乱,统一天下。晋武帝司马炎雄才大略,开创“太康之治”的繁荣局面。所以,今日的我们才有机会认识了山涛、裴秀、陆机、潘安,以及后来的谢灵运、顾恺之等名人大家。

        可如今看来,明明是缔造“三国文化”精彩一瞬的核心家族,而其历史地位、评价却与其身份、事迹并不匹配。

          让以温县为核心的司马文化进入“三国文化”核心圈!这不仅仅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更是今人正视历史人物的一次大胆表述,是丰富、延展“三国文化”内容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温县当地深入挖掘司马文化,用文化赋能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愿,今人不会辜负历史的馈赠。

       2023年7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调研温县时指出:“要深入挖掘司马文化,讲好司马故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楼阳生的重要指示在司马懿故里——温县产生了强烈的文化震荡。

       如何深度挖掘以温县为核心的“司马文化”?如何让“司马文化”赋能温县发展?一连串的思考在等待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2023年9月6日,温县将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司马文化研究权威专家朱子彦请上了“古温大讲堂”。市政协副主席、温县县委书记杨磊及其他县领导专程聆听专家全新解读司马文化。

       9月8日,这场关于司马文化的头脑风暴继续扩大。由温县县委宣传部、温县政协、温县司马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司马文化研讨会召开,特邀朱子彦,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文化产业智库专家组组长郑泰森,郑州美术学院院长石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处长秦文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曹操墓发掘领队潘伟斌,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刘炳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司马姓氏委员会会长司马众志、河南省九鼎旅游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峻岭,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张玉霞,河南广播电视台总编室记者秦凌杰等与会。

       会上,各位专家围绕“为司马家族正名”“司马文化在温县的遗迹考察”“让司马文化赋能温县发展”等话题,充分发表意见与建议。

       船已启航,必须扬帆!

深度看历史 为司马家族正名

       提起司马懿,许多人会想起“狼顾相”。提起司马昭,妇孺皆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总而言之,说起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人们总爱与阴谋、争权、嗜杀等词联系起来。

位于安乐寨村的司马懿雕塑 徐宏星 摄

       事实上,我们不能用偏颇的眼光来评价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更不能拿着坊间的戏码来评价他们的得失。

        司马家族是一个古老且充满历史传奇色彩的家族,历代名人辈出,这得益于从商周时期就培育起来的家国文化。到了两汉时期,这个家族的明星更是灿若星海,出武将可保国,有文官可安邦。试想,没有这祖孙三代,魏晋王朝不可能步步为营,统一天下,结束百年战火。

        在司马文化研讨会上,专家纷纷表示:要为司马家族正名!

       朱子彦更是深度分析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历史地位。他说,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灭吴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统一战争,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至公元280年三国归晋,整个华夏大地动荡分裂了近一个世纪。西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国重归大一统,这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大融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西晋灭吴的历史在三国军事研究史上却是薄弱的。汉末三国群雄逐鹿,干戈不止,军事题材理应在魏晋史的研究中占有一定比重,但学者关注度过分集中在争夺荆州、“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以及诸葛亮北伐上。西晋灭吴是事关三国统一的重大战争,但涉猎者寥若晨星。

       朱子彦介绍,小说《三国演义》共有120回,但仅用了一回的篇幅就叙述了西晋灭吴、三分归一的历史,这就给人造成了晋灭吴、统一天下犹如下山摘桃般容易。实际上,西晋灭吴并不容易。当时,无论从西晋的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来看,都面临诸多问题。晋武帝经过十几年的精心筹备,在解决了内部矛盾和克服了外部阻力后,才挥师伐吴。所以,平吴之战看似简单,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但如果不是晋武帝在伐吴之前的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岂能一举荡平孙吴,结束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呢?

         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凡论及中古历史的盛世,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等。而西晋的“太康之治”则常被世人所忽视。除治史的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外,很少有人关注这一时代。

       公元280年,晋武帝平吴,华夏大地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和平时代。晋武帝立国伊始就实施占田制,使农民依法占有一定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从事生产的热情,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三国人口总数只有767万,而太康三年西晋所统计的户数达377万户、人口达1885万。永康元年,西晋的实际人口达3500万。

寻踪觅迹 用心呵护穿越千年的历史遗迹

       历史烟云虽早已消散,但透过点点遗迹,我们仍可还原历史面貌。

司马懿得胜鼓 徐宏星 摄

        司马故里在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紧邻济水,往南行是黄河。走进这里,斑驳的汉代寨墙会把你拉进时空隧道。与其近在咫尺的三陵村,仍有人知晓守墓人的故事,村头那高高耸立的三座大土堆是千年前垒砌的司马家族的祖坟茔地。如今,在温县招贤乡和番田镇有十几个村庄的名字与司马家族有关。

       招贤乡的汉烘范窑遗址,告诉你这里曾是治陶铸铁重地。司马懿得胜鼓,是来自千年前的乡音。司马懿伐辽东时,曾在老寨墙上宴请乡亲,高唱《祝酒歌》,其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济八方。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点点痕迹告诉我们这里曾是一个帝王之家的龙兴之地。

       在司马文化研讨会上,马俊才带来了《司马懿故里文物资源初步考古调查与保护利用建议》。

        他说,司马懿故里地处中原腹地温县,与故里相关地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考古工作人员对以安乐寨城址为中心的地域进行了数次考古调查和局部勘探,确定了司马懿故里旧址、安乐寨古城、安乐宫遗址等重要历史遗迹。

        司马懿故里旧址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一带,是司马懿隐居待起之地,也是传说的温、苏、司马三姓起源的地方和温县故城,由安乐寨古城和城东安乐宫遗址组成。

        该城址面积很大,由内外两城组成。根据考古人员初步勘探,其内城已经确定,基本被安乐村现代民居叠压,多数城墙已毁。城墙的使用年代为东周、两汉、魏晋、隋,是早期温县故城所在地。因有较多先商文化陶片,城址上限可能达到了夏代晚期。

        安乐宫遗址,位于安乐寨古城以东数里的高岗地上,也为一处古文化遗址,地面上多见汉以后陶片。该遗址未能详细调查,但从地貌特征,结合当地岗上宫城院落布局的传说,可以推断这里就是司马懿为了避免扰民新建的安乐宫遗址。

       司马祖茔三陵,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陵墓呈“品”字形分布,是三座高大封土的古墓葬,三墓封土保存状况不一。

       马俊才介绍,安乐寨城址、安乐宫遗址等是司马懿故里一带非常重要的司马物质文化,也是焦作地区唯一的皇家文化遗存,更是结束三国分裂统一华夏的晋朝核心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文化价值,但保存状况不佳,保护展示措施缺乏,亟须进行必要的保护、展示和发掘研究工作。

借船出海 让司马文化赋能当地发展

       如何让司马文化更具现实意义呢?与会专家纷纷抓药开方。

司马懿贺酒台遗址 徐宏星 摄

       朱之彦说,司马文化是“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其家乡人能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诸葛文化、关羽文化的联系,让司马文化尽快步入“三国文化”核心圈。

       郑泰森说,任何文化的弘扬都应有一个载体,司马文化亦是如此。他希望有关方面能够打造一批能见度高、感受度高的载体,增强司马文化的吸引力,叫响“帝乡”品牌。

        秦文生说,司马家族是三国最大赢家,应当被重新定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建一个类似“司马文化馆”的文化传播中心,把所有与司马文化相关的内容融合起来,一起挖掘。

        潘伟斌说,西晋文化相对于“三国文化”更应被强调,温县文旅事业有机会形成自己的“朝代文化”。当地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司马文化的发展,做好“主角”工作。

        刘炳强说,温县应当把司马文化打造成一张专属的“文化身份证”。比如,可以创办一个司马文化节会,建立一处“司马文化园区”等,同时推进三国文化城市联盟,学会打组合拳。

       司马众志说,传承好司马家族的家风文化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温县应当深度构建司马家族的家风文化,形成现代家风文化的典范。

       高峻岭说,在挖掘司马文化时,应当从人物形象、故事、用品、趣事等与之相关的事物上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司马家族有长寿基因,我们就可以把司马文化与太极养生文化、当地怀药药膳结合起来,打造一批文创精品。

(作者:王玮萱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