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央视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呈现河南洛阳文化底蕴
央视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呈现河南洛阳文化底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3/8/26 13:43:16 来源:洛阳晚报 点击次数: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6集系列纪录片《大运河之歌》播出,其中河南洛阳的镜头频频出现,引来众多网友关注。

      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应天门、天堂明堂到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洛邑古城、老城十字街……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循着历史脉络,讲述了洛阳与隋唐大运河的故事。“洛阳何以成为唐代东都”“一个仓窖够1000个人吃一年”等话题登上热搜榜,引发网友关注、热议。

      纪录片第1集《整理山河》中提到,为加强南北联系,隋炀帝定都洛阳后,决定修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联系全国的大运河。如今的洛阳,至今还保存着通济渠(洛阳段)、含嘉仓、回洛仓、天津桥、隋唐洛阳城等大量珍贵的运河遗产。

      运河的开通为粮食运输提供便利,洛阳回洛仓遗址是隋炀帝在运河沿线建造的粮仓之一。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研究员王炬在节目中介绍,根据钻探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基本确定回洛仓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推测由700个左右的仓窖组成,窖口直径10米至12米,深7.5米至9.3米,推算每个仓窖的容量为275吨至280吨,可存放55万斤至60万斤粮食,“一个完整仓窖的粮食,大致能供1000个人吃一年”。

      “唐高宗正式确立洛阳为东都,最主要的就是洛阳在我国经济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纪录片第2集《盛世气象》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杜文玉介绍,公元657年,唐高宗决定确立洛阳为东都,他在《建东都诏》中提到,“此都中兹宇宙,通赋贡于四方”,与山河四塞的关中地区相比,交通便利无疑是洛阳最大的地理优势。

      唐睿宗即位后,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武则天将洛阳由东都改为神都。纪录片中提到,武则天统治时期,隋唐大运河为洛阳带来的种种优势,是洛阳再次成为帝国中心的重要原因。杜文玉认为:“天堂的建成是武则天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代表洛阳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是当时万民向往的地方。”武则天执政期间,大唐国力持续强盛,洛阳功不可没。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洛阳在鼎盛时期,其周边粮仓存储的粮食甚至可以支用数十年。
(作者:智慧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