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先行引领乡村振兴
为全力打造乡村游知名目的地,博爱县许良镇于庄村、许湾村、吴窑村、下伏头村、小东庄村和郭顶村六个山区村联动规划、共同建设,植入“体、文、娱、住、食”五种产业体系,并根据山区特色资源,通过天蓝、竹绿、土黄、山青、红色教育“五色旅游”,以差异化发展,着力打造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骑行路上处处是美景。
六个村位于博爱县许良镇北部山区,总面积8.17平方公里,共601户、2316人,这里群山逶迤,茂林修竹,景色优美,更有一渠丹河水穿行而过。六村联动规划有效保护了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水资源涵养能力,遏制了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乡村生产生活问题。
绿水青山处,客从八方来。六村联动规划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推动了主题民宿和传统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多名困难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今年五一期间,许良镇共接待省内外游客2.9万余人次,综合收入57万元。乡村旅游火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通过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和谐发展。”该镇副镇长杨朋程说。
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
游于庄、观吴窑、忆许湾、品郭顶,野田春水下伏头,碧嶂叠翠小东庄……六个村庄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成为都市人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好友相聚在山水田园间的帐篷下,寻找“诗与远方”。
六个村为何要联合编制?博爱县自然资源局副主任科员徐永军表示,乡村游发展面临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同在丹河畔,六个村整体空间相对封闭又各自独立,民风淳朴,且邻里关系十分融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联合规划,以特取胜。
联动规划“六五五”是打造博爱精品旅游线路“主心骨”。整合乡村资源,将六个乡村打造成为“山水田园、花香果巷、诗画乡居”田园综合体;植入“体、文、娱、住、食”五种产业体系,联动山区特色资源,通过天蓝、竹绿、土黄、山青、红色教育“五色旅游”,形成差异化发展。
找好自身定位,走好乡村特色发展之路。蓝色郭顶村,定位度假养生,发展主题为林果种植、修心康养;绿色于庄村,定位竹林休闲,发展主题为竹艺小镇、传统民居;黄色吴窑村,定位竹制加工,发展主题为竹子制品、传统农耕;红色许湾村,定位红色旅游,发展主题为红色教育、文化基地;青色小东庄村,定位山水文化,发展主题为矿山公园、石佛滩文化;中心下伏头村,定位核心动力,重点为其他五个村庄提供配套服务。
节约集约助推循环发展
规划和美乡村、宜居宜业的村庄格局,生态优先,因地制宜,节约集约,低碳环保是持续性循环发展的基石。
该局以“三调”数据为基础,1∶1000地形图为底图,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手段建立可360°旋转观察的高清三维实景模型作为辅助,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采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该局对“山水林田湖草村”进行了全方位、全要素、全覆盖的整治修复;尊重村民主体地位,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摒弃大拆大建,破除行政区划的有形之“界”与各村的无形之“界”,统筹村庄用地发展布局,促进用地指标的增减协调,通过对六村联动发展及差异化的打造,推动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通过全域综合整治,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利用经济收入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可以吸引游客游玩,进而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经济—环境—人居”可持续性循环发展。
一张蓝图促进整治修复
六村联动、打破空间,内外兼修、一张蓝图,实现“绿水、青山、留乡愁”。
该局统筹考虑耕地、林地等土地生产资源的保有量,在保护传统建筑、古树名木、村落格局、公共及基础设施的配置基础上,重点对北部山区“山水田林湖草”自然资源进行修复。
在丹河上泛舟。
山体修复治理,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水,疏通河道就地取材,进行景观营造;林,从山底至山顶,设置不同断面的管制规则,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空间;田,通过农田整理、灌木植补等,形成点、线、面不同的田园景观;湖,利用现有资源,以游玩、观赏功能为主,植入休憩、戏水、摄影等多种活动,实现水体的再利用。
草是田园风景,也是乡村特色,利用“蔬菜+景观花木”,打造“菜可摘,亦可赏”的地景;村,以山体为背景,保护村落格局及历史建筑,采用坡屋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打造豫西北传统山地建筑风貌;路,根据乡道、巷道、山道、水道和田道不同的功能,提出了不同风貌营造引导。
六村联动规划,促进了乡村集约用地、改善了人居环境、优化了产业布局,美了游客乐了村民,每逢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处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