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牡丹文化节带火“洛阳汤”
牡丹文化节带火“洛阳汤”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3/4/23 9:19:01 来源:洛阳晚报 点击次数:
         四月的洛阳,好不热闹,俨然成了全国最繁忙的城市,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亲睹国色天香的雍容之美; 牡丹,是洛阳城的第一名片,除了牡丹,还有一件东西必须"拥有姓名"那就是,“汤”!

        4月18日清晨,记者来到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府街上的一家羊汤馆,两大锅咕嘟咕嘟的羊汤冒着热气,香气扑鼻,食客排起长队取汤,店内外,数十张餐桌旁坐满食客。
        老板牛翠利50岁,是地地道道的洛阳人,要论熬羊汤,她可是远近闻名的一把好手。这家羊汤馆,是她和丈夫范荣庆经营了11年的“老字号”。
       最近,牛翠利有着“幸福的烦恼”。“眼下正值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五湖四海的游客拥入洛阳,每天都有大批到店‘打卡’的外地游客。”她说,忙的时候一口气卖三四百碗,店里10多个人忙得脚不沾地。
       当日,记者在汤馆门口看到,牛翠利忙着收银、发汤票,不远处的小伙儿在娴熟地制作油旋坯子,焦黄酥脆的油旋一出炉就被抢走。往里走,切肉声不绝于耳,掌勺儿师傅配肉、舀汤,用一口洛阳话重复说:“喝完了免费添汤。”几人分工合作,高速运转。
       忙完第一个用餐高峰,牛翠利来到后厨与掌勺儿师傅互换“岗位”。“舀汤是个体力活,干时间久了,手腕酸疼,轮换着干,彼此都能缓口气。”牛翠利说。
       “2012年年底,我们在家门口开了这家汤馆,初衷是让街坊邻居喝上可口的羊汤。”范荣庆说。熬出一锅好汤并不容易,剁骨、切肉、冲洗、炖煮、去沫,熬到汤变白……全程要五六个小时,仅“站汤”这一步,就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汤好不好,原材料是基础,销量是“晴雨表”。为保证品质,汤馆每天凌晨2点开火熬汤,6点开门营业,两锅汤卖完就打烊。范荣庆这样做看似“不善经营”,却换来了回头客和好口碑。
       2022年受疫情影响,汤馆时开时关,买羊也不轻松,范荣庆索性关店6个多月。恢复经营后,没两天,汤馆销量便恢复到正常水平。“每天熬汤需要六七只羊,净肉300斤,出汤1000多碗。算下来,一周要用1吨多羊肉,能卖近8000碗羊汤、10000多个油旋。”范荣庆说。
        在洛阳,喝汤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文化。清晨,遍布洛阳街头巷尾的大小汤馆里,总能看到人们喝汤的身影。汤,已融入洛阳人的生活。
       前不久,作为“惠享花城 嗨购洛阳”牡丹消费季首场活动,第三届中国洛汤文化节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不仅持续营造消费氛围,也加速实现了洛阳美食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熬好羊汤,不仅是为了满足食客的需求,也是宣传咱洛阳的大事,我有信心干得更好。”范荣庆语气坚定、自信满满。

●点评:

洛阳市河洛餐饮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起畅:清晨一碗汤,神仙都不当。洛阳可谓汤城,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丸子汤、驴肉汤、杂肝肠、不翻汤和洛阳粉汤等“八大汤”已经成为洛阳特色餐饮的一张名片。一个个汤馆升腾的烟火气,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极大地带动了洛阳餐饮消费市场。要更好发扬“洛汤文化”,就要在“新”上下功夫,融入更多多元化、年轻化元素,做好代表性“老字号”美食的提质推广和“不同寻常”味道的挖掘创新,形成洛阳餐饮消费新的增长点。

(作者:郭学锋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