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三八节快到时,你是会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在幻城21个剧场中,有几百个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她是进步的,是守旧的,她是温柔的,是刚强的,她是纯真的,是沧桑的。会有观众问:你们这样设置角色/台词……是在暗示什么吗?是在定义女性吗?不,我们呈现她们,我们不评判她们。“她”可以是任何样子。
▽
1990's
“异国求学的我就和她一样,靠勤工俭学贴补自己的学费,在独立中学会与生活和解。今年春节是三年来第一次回家,看到她,就是看到了我自己。”——观众@贝贝
▽
1980's
“在红庙的课堂,不由得代入自己。她是我的青葱岁月、豆蔻年华,她在我最美好的岁月,拥有最纯真的友情。”——观众@远山
▽
1960's
“老院子的阿姨,身上有我妈妈的影子。她是开朗的妈妈、多才多艺的妈妈;也是倔强的妈妈、爱和我拌嘴的妈妈。她是大城市里一个普普通通的空巢老人。”——观众@小苹果
▽
1950's
“李家村最后一幕的大妈,身上散发着自信和力量,那是对粮食的敬意,也是对自己的敬意。”——观众@DAC
▽
1940's
“那个年代的她们,仿佛有无穷的力量。从不怀疑,干就对了!她们相信,女性能抵半边天。”——观众@熊仔饼
▽
1920's
“最喜欢的女主就是欠债还钱的大小姐,有点二乎乎的可爱。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女主,真实的好像就是你身边那个不着调的闺蜜。”——观众@一朵小红花
▽
1910's
“家国大义面前,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奉献!谁说女子不如男?”——观众@麦子
▽
1910's
“为她的痴情惋惜,为那个特殊的年代叹息。她是否有过不甘?是否有过怨言?我无从得知。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时代。”——观众@hmmm
▽
1910's
“看到这幕剧,我顿悟了。从过去的自己到崭新的自己,有时只需要一个不再回头的决心。”——观众@城子
▽
1900's
“你看见的是她的恋爱脑,我看见的是她大胆追爱的勇敢。就李铭旦往那一站,谁瞅了不迷糊啊!”——观众@莉莉酱
▽
1890's
“她是饥民的妈妈,她是你我的妈妈,她是河南人的妈妈,她是最中国的妈妈。”——观众@朵朵……此处省去无数个 ×××0's
▽
公元620's
“这个历史上登上权利最高峰的女人,仿佛在嘲笑一切世俗对女性的定义。”——观众@昕昕
写在最后:
女人,有思想,有灵魂,也可以有雄心、天赋,和美貌。希望你,从他人的价值评判体系中解脱,理解自己,认同自己,欣赏自己。你,“可以”如何,也可以“不必”如何。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