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皆是岁月静好
一缠一绕,皆是闲适安定
回忆如果有味道的话,那就是妈妈身上那香包的味道,淡淡的花香中包含着一丝青涩的微苦,不像香水那样浓烈、奔放,也不像樟脑那样刺鼻,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气息。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熏陶下丰富又有内涵,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独有的韵味……
本期美丽巩义 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赵海亮的香包世界
“咱也有愿望,希望香包能做得更好,更多地走出国门,让世界知道咱们郑州竹林镇有手工缝制、纯天然香料的美丽香包。”这是赵海亮一直为之奋斗的愿望。
走过一段石板路,掩映在一片竹林内的巷子里,曌亮香坊出现在眼前。
别看这巴掌大的小香包,曾上过中央电视台,还走出过国门呢。
“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香包了。到了唐代,洛阳人外绣牡丹图案,内加牡丹花、籽、叶、根等,提高了香包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品位,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牡丹香包。
牡丹香包流传于河洛地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牡丹香包起源于清初,是百姓普遍喜爱的生活雅品。香料以牡丹花、籽、根为主,配以苍术、山奈、菖蒲、川芎、辛夷、艾叶等几十味中药材,按古方调配制作而成,香味醇正,药效适中,长期佩戴可增强免疫力,具有较高的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清朝初期,巩义竹林赵氏十二世祖会奇在洛阳药铺为徒,勤奋好学,遂得牡丹香包技艺真传,并被后世延续传承。
赵海亮,便是第五代传承人,他创建了“巩义市曌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不断挖掘传统遗产精髓,致力弘扬地方文化事业。
他成立的“巩义市曌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五次亮相央视,代表河南非遗产品到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参加中联部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宣介会,牡丹香包项目被河南省人社厅授予“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对他的《香包绣出美好生活》进行了播出时长45分钟的专题报道。
受到李长春、侯宗宾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众多外国友人称赞。
至此,赵海亮获得了“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荣誉称号。
然而,这一切成果的起始点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赵海亮出生于香包制作世家,2015年,他注册成立了洛阳瞾亮牡丹香包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理念是在传统香包的基础上,设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香包。
2017年,赵海亮回到巩义竹林镇老家再次创业,受到家乡长寿山红叶的启发,设计了一款红叶香包,刚推出一个月,就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我第一次感受到,传统香包经过再创新,竟然能这么受欢迎”赵海亮说。
而此时,赵海亮的故乡竹林镇也飞速发展着,在故乡的邀请下,他把公司的经营放到了竹林镇。于是,在竹林镇风情古镇主巷的一侧出现了这么一间上下两层、古色古香的香包店,迎接着四方来客。
跨过香包店的门槛,进入一层的展示厅内,看到林林总总的香包,他们展示着赵海亮的创意和创新,诉说着岁月的静好。这些香包分门别类的摆放着,有养生、车饰、家饰、福寿、儿童、文创六大系列,香包、香枕、坐垫、坠饰、虎头枕、虎头鞋、肚兜、花灯、线香等20余种产品,丰富至极,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赵海亮觉得,产品不仅要创新,销售理念也要更新,他并不满足于现状。
他追逐潮流,不断学习新兴事物,他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研制出了“牡丹药枕”“牡丹喜枕”“儿童中药肚兜”等系列产品,精制出更具有巩义地域文化特色的“曌亮香包”。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现在,他也开通了网络平台,将香包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全国各地。
赵海亮在做好产品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宣传、展示活动。
从公司成立至今,获得了郑州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文艺展演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展示一等奖、“中国创翼”暨“豫创天下”创业创新大赛优秀奖和第四届河南民间艺术展优秀奖。
不仅如此,他还代表河南走进了澳大利亚,“曌亮香包”因此香飘澳洲,走出了中国的大门,展示在了国际的舞台上。
他一次又一次自豪的向国际友人介绍着“曌亮香包”,诉说着他与香包的不解之缘。
赵海亮的返乡创业,带动了父老乡亲在家就业,他已同鲁庄、新中、竹林3个镇的7个村签约助力脱贫工作,带动贫困家庭31位家庭妇女就业。
巩义竹林镇虽没有了秋日的漫山红叶,却也因悄然而至的冬季将迎来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炉火边围炉而坐的赵海亮和他的员工们,此时静待春暖花开、万物可期的春天到来……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