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皆文章 全域旅游助扶贫 ——淇县旅游扶贫工作综述
春季在赵庄村、凉水泉村吃农家饭、观满天星斗,感受“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夏季在云梦山爬高峰、品鬼谷文化,欣赏“绝壁飞峡野树幽”的风景;秋季在秦街村、纣王殿村摘黄桃、尝葡萄美酒,分享“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喜悦;冬季在朝阳山、古灵山赏雪景、看梅花争艳,感受“万点雪峰晴”的意境。
这些景点都在钟灵毓秀的淇县。
淇县,古称朝歌,是商卫古都、鬼谷圣地,曾以“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闻鹿鸣”而久负盛名。近几年,淇县围绕“文化朝歌”品牌建设,实施历史街区改造、古建筑复建、遗址保护开发等项目16个,水河“一河五园”、护城河治理、卫国故城遗址公园、朝歌老街等重点项目令人耳目一新,一大批精品民宿、文化研学、生态观光、非遗展示、田园体验等全域新业态落地开花。朝歌古城的文化味儿更浓了。如今的淇县,以山川秀美、文化厚重享誉中原。
近年来,淇县高度重视以旅游促发展、以旅游带脱贫,积极探索“景城乡”三位一体、互为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拉动该县县域经济转型提质,托起了“让青山绿水流金淌银”的旅游富民新希望。
思路一变天地宽
在淇县5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云梦山、古灵山、朝阳山3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摘星台、纣王殿2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五星级民宿、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特色生态示范镇、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文旅资源。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是该县全域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生动写照。今年5月,淇县荣获“河南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淇县激活各方要素,转变工作思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淇县始终将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以云梦山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灵山度假区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金钥匙”,打开了村民的“致富锁”。
淇县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项目资金,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投入百亿元强力发展全域旅游,逐步形成了“景区+乡村+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双3+”旅游扶贫模式,保障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这样的“旅游扶贫”思路实现了旅游富民,村民的“增收路”越走越宽。
景区辐射“带动”
凉水泉村位于淇县古灵山景区腹地,景色秀美,石头民居错落有致,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传统种植业发展受限,几年前,村子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较多。淇县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开发与贫困村、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以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如今的凉水泉村:青石灰瓦的古民居改造成了高端民宿;摇摇欲坠的牛棚、羊圈和猪舍变成了咖啡馆、茶吧和西餐厅;村民成了景区工作人员,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凉水泉村已成为我市乡村旅游新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淇县依托中国鬼谷子文化圣地、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封神榜故事发生地、女娲文化圣地——古灵山,殷商行宫遗址、中原登山基地——朝阳山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百余个,人均月增收1250元;带动餐饮、住宿、农家乐、休闲娱乐、交通运输、农特旅游产品售卖等产业融合发展,直接从业人员达到数千人,使周边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旅游“推动”
进入10月份,淇县黄洞乡对寺窑村村民魏文生依旧在忙活。他要进山采摘野葡萄,再酿成葡萄酒,卖出后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除了种田,我每年能酿300斤葡萄酒,采80多斤连翘。俺们这片儿在搞乡村旅游开发,这些东西都不愁卖,一年能增收一万多元呢!”魏文生说。
近几年,淇县加强南太行古村落群和淇河沿岸美丽乡村旅游带“一群一带”建设,成功打造出灵动赵庄、妙境凉水泉、传奇大石岩、水美纣王殿、情义石老公、艺术东掌、花海油城、民俗秦街等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12个,建设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基地12个,推出山水田园乡愁游、康体运动养生游、拓展培训研学游、森林古道探险游、红色教育爱国游、乡村民宿体验游、时令果品采摘游、网红村落打卡游等精品线路,直接带动20余个贫困村2000余名贫困户脱贫增收。
农特产品“助动”
香味浓郁的“大红袍”花椒,是淇县黄洞乡温坡村的一大特色。这里的花椒成熟后鲜红欲滴、香味浓郁,在花椒采摘晾晒的季节,满村都是花椒的香味儿,拿着花椒用指甲一掐就有一股椒油流出,麻味儿十足。依托这一优势,温坡村大力发展花椒种植产业,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摘掉了“贫困帽”。“除了品质好外,俺村的花椒还比其他村的花椒早熟一周,一斤能多卖好几块钱,许多贫困户靠种花椒脱了贫。”温坡村村民王长海说,近几年,村里还引进了花椒加工厂、组建了合作社,着力打造“大红袍”花椒品牌。如今,淇县“大红袍”花椒声名远扬,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淇县深化农旅融合,大力发展花椒、核桃、小米、黄桃、无核枣、冬凌草、蒲公英等种植业,建设特色农业扶贫基地30个,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企业用工等方式,带动3966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5140元。淇县还注重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倾力打造“朝歌印象”“朝歌八珍”“朝歌山”“金黎荞”“米立方”等品牌,使农特产品变为旅游商品。依托“832扶贫采购平台”以及京东、淘宝、抖音等平台,淇县建立了5G电商直播基地,通过“贫困户+合作社+5G带货”模式,帮助贫困群众销售系列农特旅游产品,日均完成订单200余笔,3000余名贫困户因此受益。
节庆活动“舞动”
在云梦山草原风情音乐节上欣赏歌舞、魔术、杂技,体验骑马射箭的英姿飒爽;在古灵山景区看《纣王降香》古装情景剧,体验玻璃吊桥的惊险刺激;在朝阳山景区吃斋饭,看民间绝技表演;在摘星台景区欣赏各类文艺节目……今年十一期间,淇县吸引了无数游客。
淇县以“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民俗”为主题,常态化开展系列乡村旅游特色活动,油城梨花节、大石岩登山节、灵山小镇篝火狂欢音乐节、秦街黄桃采摘节、赵庄丰收节、纣王殿红叶节等活动轮番上演,通过“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等形式,既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又为贫困户就业、农副产品外销搭建了平台,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助力。
乡村民宿“撬动”
每到双休日的清晨,淇县纣王殿村“阿丽嫂”农家乐的工作人员就开始为客人准备早餐。不少城里人携家带口到乡村住一晚、尝尝农家饭,以放松心情,感受田园生活。
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为美丽乡村注入了新的内涵。淇县近年来发展了纣王殿村“阿丽嫂”、石老公村“山里人家”、凉水泉村“灵泉妙境”等特色民宿,助力乡村旅游迸发新活力。凉水泉村以古灵山景区为依托,将传统村落打造成国家五星级民宿,探索出“旅行社+景区+古村落+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并被列为全国乡村民宿发展十大典型进行推广。凉水泉村通过整体租赁民宅、流转土地林地、“三员三小”就业、群众投劳务工、农特产品销售等方式,筑牢旅游产业开发与贫困户稳定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长期增收、稳定脱贫。2019年,该村户均增收2.8万元以上。
创新发展“驱动”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为强力推动旅游扶贫,淇县创新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吸引优秀人才109人到农村任职,吸引意向资金2600万元,破解了农村人才匮乏、基层发展无力的难题。
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坚定旅游扶贫的决心让淇县不少村落实现了“逆袭”。国家级传统村落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徐光因“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回到家乡,他组建“七老”团队,以工分入股的方式突破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树起村民心中的精神高地和信仰标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赵庄,通过“村集体+公司+旅游+扶贫”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兴产业、网红经济助脱贫”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网红旅游村的嬗变。投资12亿元建设的灵山5G小镇,融游客集散、交通换乘、智慧体验、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为一体,积极推动文旅转型升级,打造南太行乡村振兴示范带。淇县还在乡村设立免费书屋,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下乡活动,加强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七个一”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
旅游扶贫,筑梦朝歌。乡村振兴,盛世花开。在建设“产业优、文旅兴、城乡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富美朝歌新征程上,淇县县域一幅幅山清水秀、村美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