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会读到下面这些标语: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世界上最后一滴水......
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数字:
地球上70%都是海洋,人体由75%的水组成,人体不摄入水,只能存活不到七天......
如果地球没有水,它会变成这样
但我们大多数人也许都不曾真正经历过极度缺水的生活。在林州红旗渠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水的悲惨故事——
大年三十,桑老汉五更便爬上黄崖泉去担水,几十里山路一直挨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去村口接公公,天黑路滑,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
想到全家人过年没了水喝,儿媳又羞又愧,大年初一,桑老汉从邻居家借来水后,却发现儿媳已经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上吊自尽了......
这个故事似乎解释了当年几十万林州人民为什么下决心要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修建这样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用他们的青春书写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字的红旗渠精神,也成为了河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这些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其中一位红旗渠故事小人书里的主人公还来到了节目现场。
他叫张买江,书中的他只有17岁,而如今,他已经是70岁的爷爷了。这个红旗渠特等劳模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红旗渠故事。
•红旗渠的咽喉渠段--鸻鹉崖
张买江说,当年渠上有很多年轻的姑娘也在干活,因为缺水,修渠才有活下去的希望。
•一家三代谱写红旗渠赞歌
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是第一代修渠人,一次施工中,他不幸被爆破的飞石砸中,当场牺牲,年仅38岁。父亲牺牲后,母亲将13岁的张买江送到了渠上,并告诉他:如果不把水引过来,就不要回家。
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
“背钢钎、捻钻、点炮”,13岁开始修渠的张买江成了工地上年龄最小的劳动模范。
红旗渠通水那天,张买江捧着奖状从表彰大会回来,乡亲们没有一个人打水,他们要等着张买江挑起这红旗渠的第一桶水。
令人欣慰的是,张买江的儿子张学艺,又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在红旗渠合涧渠管所工作,一年四季修渠护渠,守护着这条祖辈们用生命建造的红旗渠。
•穆青口中的“小鬼” 白给个清华都不上
张买江15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当时的新华社社长穆青。那天穆青看到一个“小鬼”背着127斤的水上山,说道:你是个豹子,是个小老虎啊!于是“红旗渠小老虎”的称号就传开了。
张买江27岁时,省里提出让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年轻人去学习深造,仅有的一个名额给了张买江,而且还是清华大学。张买江去了北京,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可是仅仅五天时间,他就跑回来了,对此,张买江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他觉得还是回来多出力多干活更踏实!
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张买江在退休后依然保持了红旗渠劳模的本色,不管在哪里,他都热情似火,他讲述的红旗渠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