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咖啡、猪舍茶吧、羊圈西餐厅……南太行山里的传统古村落,经过改造后别具特色,吸引了一拨拨城里客,来这里享受慢生活。近年来,河南淇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走出了一条既解近忧又谋长远的旅游扶贫之路。
慢生活铺就脱贫快车道
盛夏的淇县赵庄村,山色葱茏,草木苍翠。别具太行山区特色的石头房鳞次栉比,一渠绿水穿村而流。拾阶而上,行至古色古香的赵庄味道小吃街,两边满是卖当地小吃的店铺。山村的慢生活吸引来大量游人。
54岁的贫困户申大梅正在售卖红薯丸子、饸饹面、炸蝎子。2017年村里把两间门面交给她负责,“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俺家已经脱贫了”。申大梅介绍,这条小吃街是由村民入股开发建设的旅游产业扶贫基地,10户参股的贫困户每户年均保底收入2万元。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淇县创建赵庄、凉水泉、石老公等一批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基地,借力“景区+村集体+贫困户”“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等新模式,安排贫困人口直接就业,人年均增收1.5万元。

凉水泉村本是河南省级贫困村,得益于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村民们住进城里的新房。2017年,凉水泉村将老村托管给古灵山景区,将旧民居租给河南中旅集团,打造了灵泉妙境民宿度假村。石头民居变身高端民宿,走“反差风”路线精心打造的牛棚咖啡、猪舍茶吧、羊圈西餐厅无不迅速走红。村民们每年租赁房屋与林地,户均增收即可达2.3万元。
淇县扶贫办副主任牛建魁告诉记者,淇县坚持把扶持创业生产和就业发展作为拔穷根的最佳途径,通过龙头景区带动、旅游公司推动、扶贫基地驱动,实现群众收入来源多样化、物质精神双脱贫,筑牢了旅游开发与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