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青天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2/16 8:58:0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以往的岁月里,我一直是比较喜欢秋天的。除了它是个收获的季节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有着其他季节不可替代的意蕴。我喜欢它的成熟与丰盈,更喜欢它带给生命的那份沉思与厚重。它的饱满与空旷使人沉醉,萧瑟和凄美使人感动。而诗人般的感怀也往往是在这个季节里产生的,它或许是一首欢歌,也或许是一支悲曲。
我虽然无攀附风雅的天赋,但每遇自然美景,却也常会闲眼相看——尽管对天下学问无力全懂,却对柳河东“日异其能,岁增其智”的旧训深为服膺。推此理,去约会那无数次梦中憧憬的青天河美景,也就顺理成章了。
时序已过霜降,地处南太行山的青天河已是风冷霜寒的深秋了。仿佛是上天的特别钟爱,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南太行得天独厚地得到了流水的滋润,并给这里的山脉带来了茂密的植被和充沛的水源,从而使得这里既具备北方山脉的雄伟,同时又兼有南方山水的灵秀。
如果说青天河曾经是天上掉在南太行山的一块璞玉,那么,她是经过世人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打造后才成为今天的这颗翡翠。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博爱县举全民之力,最多时每天出动上万民工,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历时20年完成了这项集灌溉、发电、饮用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又用不到5年的时间,成功地完成了从单纯的实用功能到旅游观光审美功能的转换。
作为一处享誉全国的知名景区,每每提及它的名字,我的胸中总会涌出一种特殊的情愫——如此易感之心除了天性使然和受我当下的职业影响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曾经有过两年在丹河岸边开山砌石的经历。
昔年读陶渊明、王摩诘诗文,总有入境的幻觉。每每读至会心之处,恍如真的就望见了桃花源和终南山的风光。于是便能生出一路杖履,去寻游先人故迹的愿望来。然而等真的到了桃花源和终南山,却倍觉遗憾,因为所谓的秦人古洞和辋川数景早已不是旧物。
在青天河,一切似曾相识的景物仿佛都在。那山崖,那老树,那涛声,那些尚未完全坍塌的窑洞……37年前的丹河西岸,一切都以原始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令我不解的是,那时候为什么就没有去留心观察呢?其实细想当年的我,不是没有深思,而且没有多余的幽情。多少年来,我总是以伤感的笔墨去浅藏往事,其实那也是在墨香里浅唱余生。
如今,在青天河景区游览,可以坐半个小时的游船。秋日临水,眼中自然少了夏日的炎热和喧闹,反而能邂逅到山野洗尽铅华的幽深与静美。晴空像宝石般宁静而高远,棉团般的云朵在山顶显得温柔而又闲淡,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然后又被游船划破那一如淡绿色薄纱的画面,翻起无数韵味十足的水花。
同船的文友们在游船离开码头的那一刻,不约而同地走出客舱,来到甲板上,任渐带凉意的秋风吹拂衣袂,吹乱头发……或照相摄影,或对两岸转瞬而过的风景品头论足,或随着导游的解说词,思绪浮于沧浪之水。
我乐于这沧浪风景,盖因为对《渔夫歌》中名句情有独钟。数千年过去了,什么蟒袍玉带、青衫红袖早已化烟成雾。而仍能让人慕古、思忆的只有沧浪歌不绝于耳的袅袅余音。当年初次访苏州名园,曾在沧浪亭前伫立许久,深觉可思、可感良多,唯一遗憾的是,觉得沧浪亭若能置于大江大河之上,是否会更有意境?
今年天旱,晚秋的山野比往年更早些时间便少了葱茏、张扬以及万木峥嵘的夸张。以红叶为“盟主”的山野虽然不太耀眼,但仍在诗意地红着,倔强地红着,显得内敛和谦逊。风过山林,仿佛是絮絮叨叨的低语响在耳畔,而且只闻其声,难觅其踪——不知为什么,我在那一刻竟突发奇想,居然觉得这满山的红叶是寂寞的。它们历经春风、夏雨和秋霜,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灼灼地红着,静静地不急不徐地红着,仿佛在追述自己青葱的过去,又仿佛在思索自己的未来,从容而又缄默地展示着自己的成熟与丰盈,但是谁又能读懂它们的心思呢?
丽人幽吟、寒士清咏的古风让我旧习难改,只可惜我素无诗家的厚赐,无奈中只好在心中默念清人邓拓那副著名的自题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歪用其意,更无法判断自己能否观照这过目的美景。就像我不知道这岿然不动的山是否曾记得我,以及我们那曾经的青春和梦想。
然而,我知道这满山的红叶在未来的一场秋雨或冬风里,终会无声无息地融入这清雅的山野,演绎完它们沧桑的激情、思念的轮回,但是它们曾经红在这薄凉而又温馨的深秋,而且是凋谢在最美的年华里……
(作者:韩达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