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许昌有多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8/10/17 9:44:2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一座城市,浓缩时代的精华;一片森林,彰显城市的底蕴。
近年来,许昌以绿色提升城市品质,以绿色引领城市未来,努力做足生态文章。
一年前,许昌成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半城绿树半城楼”是许昌的真实写照。
天蓝、地绿、水清是我们建设生态许昌追求的目标!一座城市,有绿色规划、设计才会有绿色的未来,只有人人都享受到绿色成果,才算是真正的绿城!
这不,又一利好消息传来:河南省政府近日印发《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年—2027年)》,将着力构建“一核一区三屏四带多廊道”总体布局。其中“一核”为郑州大都市生态区,范围包括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5个省辖市的32个县(市)区,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林地面积533.12万亩,森林面积363.88万亩,森林覆盖率15.27%。
许昌“追绿”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许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园林建设作为改善环境、惠及民生的重要载体,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追绿之路。
许昌“城市外衣”越穿越美
10月9日一大早,尽管空气中已经有了丝丝的寒意,但是在市区西湖公园,仍然有不少晨练的市民。其实,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西湖公园是许昌最早的公园,在老城区承担着休闲娱乐的功能,是城市中心半岛的绿肺。
而如今,西湖公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154个景观美丽、功能齐全的公园遍布城市的角落,大家休闲娱乐有了更多的选择。
而在东城区的中央公园,占地2800余亩,是我市迄今为止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园,里面花草丛生、水波盈盈、驳岸蜿蜒、亭台相间、岛屿镶嵌,可谓一步一景,园中套园。
“随着城市建设品质的提升,挑选行道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北京栾树、五角枫因为较适应许昌的气候,将加入行道树的行列,成为市民的新朋友。”采访中,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副主任李运忠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引进的树木、花卉观赏性强。在景观绿化带中,海棠、桂花等花树以及枇杷、银杏等果树色彩各异,形成了市区单条道路一致、各条道路不同的景致。
今后的许昌,城市绿量将越来越大,立体绿化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市民的休闲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我市以打造林荫路、景观路为重点,按照“多层次、多色彩”的要求,以乔木为背景,将花灌地被复层组景,营造“绿量大、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并要求新建的清苑路、宏达路、昌晖路等23条道路全部达到景观路和林荫路标准。
同时,我市对莲城大道、学院路等分车带内的老化绿篱进行更换提升;对天宝路等路侧绿带进行提升,配套设置园路、花架、公厕、座椅、垃圾箱等设施,建成开放式绿地,供游人游览、休息;对屯田路等景观效果差、植物品种单一、没有形成林荫路的主次干道进行提升,以增植乔木为主,适当增加樱花、海棠、紫薇等花灌木,打造林荫路……
“我们适时更换道路上的鲜花,做到一年四季花常开、树常绿。”许昌市城管局副局长李红波说,在城市边坡、挡墙、空地“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大力消除裸露立面。
现在的许昌满目绿色,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4.6371平方千米,绿化覆盖面积达38.5891平方千米,公园绿地面积达7.2066平方千米,绿化覆盖率达40.62%,绿地率达36.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34平方米。
坐拥十几处湿地,景美、水清生态好
一块绿地,上面种植着芦苇、水葱、香蒲,下面是用不同成分的介质按一定配比建设的介质层,旁边还有潺潺流水,整体看起来像个生态花园。这就是近年来我市着力建设的人工湿地。
一片湿地就是一个“污水处理厂”,就是一条生态廊道,就是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10月9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除了4座国家湿地公园外,还有7处人工湿地,总建设面积为660亩,总投资约3亿元,每年可以为清潩河提供清洁中水约4000万立方米,补充了全市约 1/3的生态用水。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河流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许昌有几处湿地?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除了三达水务人工湿地之外,我市还有6处人工湿地。
其中,长葛市有3处人工湿地,分别是位于清潩河上游长葛市支流小洪河段的小洪河人工湿地;位于清潩河长葛段的杜村寺人工湿地;位于清潩河与饮马河交汇处的关庄湿地。魏都区宏源人工湿地位于清潩河魏都区段,主要处理魏都区宏源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泥河(灞陵河)人工湿地位于开发区灞陵河段,主要处理屯南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东城区清潩河橡胶二坝旁流砾石床湿地,位于清潩河市区段橡胶二坝至许由路之间。该湿地不仅有效地净化了清潩河水质,而且使砾石床景观和周边水系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整个流域形成以原有的颍汝地表水源为主,城市污水处理厂经湿地处理后的清洁中水为辅的多水源优化配置,丰枯调蓄、多源互补,即使在枯水期也可以保证基本的河道径流,为提升清潩河流域的环境承载力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市环保局污染防治科负责人介绍。
此外,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我市还有4处国家湿地公园。其中,鄢陵鹤鸣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鄢陵县西北部,湿地面积为429.42公顷。禹州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包括了禹州市境内的颍河干流河道全长及周边的湿地、林地等,湿地面积为600.53公顷。襄城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北汝河干流河段,湿地面积为734.12公顷。长葛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长葛市李河口村,总面积为626.89公顷。
我市生态廊道带来一路风景
绿色路网斑斓纷呈,游园小品景致宜人,强劲的交通动脉与葱绿的城市林海相交。10月7日,记者从京港澳高速公路许昌出入口一路向北。道路两旁,乔木、灌木、花卉、草地相结合,植被带绵延数十公里,形成一条浮于绿野之上的彩色飘带。
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之间的区域、高速铁路西侧100米内为生态廊道规划区,北起长葛市长社路,南至兰南高速公路,全长约30公里,涉及长葛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安区、东城区的33个行政村,共计添绿约5.59平方公里。
废弃的坑塘变成了果园,荒坡披上了新装……目前,“两高”之间地段已栽植雪松、广玉兰、白蜡树、紫叶稠李、栾树、国槐、丝棉木、碧桃、红叶石楠等苗木约5.61平方公里。这里按照“春花烂漫、夏紫荫浓、秋色绚烂、冬景苍翠”的原则打造四季美景,呈现出绿、红、黄、粉、蓝五个色系,打造出“一年四季景不同”的生态景观。
漫步在许昌街头,街道两旁是草木相依“立体的绿”,庭院、社区内是见缝插针“点缀的绿”,路口、街头是花草相间“惹眼的绿”,游园、广场内是花木辉映“活泼的绿”……目前,许昌以生态廊道、花木基地、国家储备林基地为重点,建成4处大型生态林海、5个高档观光农业生态园,种植花木600多平方公里,形成了“平原林海、天然氧吧”特色品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6.46%、绿化覆盖率为42.62%。
我市以绿色打造城市名片,以生态促进社会和谐,以大气魄引领大跨越,以大创新推动大提升,擦亮生态廊道建设的“城市窗口”,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许昌模式”。一个绿意盎然、生机无限的魅力之城正大踏步走来。
生态红利在绿水青山间释放
许昌的水,充满了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积淀。2013年以来,许昌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的历史机遇,规划建设了全长82公里的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和4片滨水林海,打造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由昔日的“干渴之城”变为清流潺潺的“水润之城”。
“没想到,许昌这座内陆城市有这么多河流、湖泊;没想到,清潩河的水这么好;没想到,清潩河两岸的景观这么美……”十一黄金周,从上海回家探亲的刘旭在鹿鸣湖畔闲逛后,连连说了好几个“没想到”。
行走许昌,绕不开的是水,映入眼帘的是绿。秋天的许昌,依然满眼苍翠遮不住,半城清波一城林。
今年以来,我市中心城区开展了86项绿化项目,建成了3300亩的中央公园,建成了154个公园、游园和广场,打造了82公里沿河绿色长廊、38公里外环防护林带、96公里环城防护林带、30公里“两高”生态廊道,新增4处总面积10万亩大型生态林海、5个高档观光农业生态园,城市建成区“三率”指标大大提高。
根据“绿满许昌”行动计划,到2019年底,基本形成以湿地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城区游园为“绿点”,以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主要河流等生态廊道为“绿线”,以花卉苗木基地、国家储备林基地、森林城市群为“绿面”,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格局。
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教授吴国玺说:“许昌需要拉高生态建设标杆,加快建设既与人民高品质生活相适应的,又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空间结构相衔接、与现代产业结构相融合的生态保障体系。”
“郑州大都市生态区惠及许昌、开封等5个省辖市32个县(市)区,将我市鄢陵县和建安区的部分区域规划建设中华生物园,这对推进郑许生态融合意义重大。”市林业局造林科负责人周征说,近年来,许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厚植生态优势,实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循环经济提速,绿色经济崛起,生态红利释放,群众幸福感增强。
下一步,许昌应依托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全力创建省级森林县城、森林小镇和森林村庄,着力提升全市生态廊道建设水平,加快推进郑许融合生态对接,实现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使我市生态宜居的特色更加彰显,真正成为“郑州大都市生态区”的“南花园”。
(作者: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