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郭亮精神民族之魂
郭亮精神民族之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8/1 9:12:2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近日,去新乡参加全国百名杂文作家看新乡活动。其间,到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采风,开车进山时,那条“绝壁长廊”甚是震撼。当年,村干部申明信、申明凯带领十三勇士凿出郭亮洞,这次在郭亮村山顶,我正巧遇到申明凯,听到了一些感天动地的郭亮和郭亮洞的故事。
    两千年前,农民首领郭亮与王莽大将周军对阵,因寡不敌众,郭亮退守西山绝壁,后因周军围困,粮草断绝。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山羊四蹄乱蹬,鼓声日夜不停。同时,郭亮命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这个悬崖上山村的村民为纪念郭亮,在建村时便将村名取为“郭亮”。
    郭亮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共83户300余人,大多姓申。申氏家族元末明初被朱元璋发配往青海做苦役,途中从山西逃到太行山上,开荒种地、养猪放羊、栽果树、挖山药度日。申明凯是七世孙,今年已经89岁高龄。就是这位老人带领十二勇士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钢锉,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历时5年,全凭手力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长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并于1977年5月1日通车。为此,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生命。这条绝壁长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今,郭亮村已成为著名的写生基地、影视外景基地,是“中华第一影视村”。著名导演谢晋称之为“太行明珠”,多部影视作品如《清凉寺的钟声》《战争角落》《走出地平线》等在此拍摄。
    过去村民出山购物、卖山药,孩子上学,求医治病,必须从羊肠小道翻过天梯下山,整个郭亮村,只有申明富一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参军后离开了郭亮村。一代又一代人因出行艰难而死守山上。小伙儿娶不到外地媳妇,闺女纷纷外嫁。如今,郭亮成了旅游胜地,每年接待近百万名游客。村民沿着“绝壁长廊”去想去的地方做生意、游玩,孩子乘车上学早已是畅通无阻。
    俗语说:饮水容易挖井难。而在悬崖绝壁上开条通道,比挖井、修环山道、开地下隧道不知要难上多少倍。申明凯说,当时村里一无钱、二无劳力(青壮年被抽调到县里修水库)、三无设备、四无技工,又值“文革”期间缺粮,一天每人仅供7两粗粮,勇士们从天不亮开始凿洞,直到深夜才收工回家。白天,工作环境是身上拴一根粗绳,吊在距地面150多米高的空中,在绝壁上干活。一人握钢钎、一人抡锤。一锤下去一个白印子……就这样,从1972年农历三月初三开工,1977年5月1日才完工。共砸坏4000多个铁锤,耗去不计其数的雷管、炸药、导火线……还有一名勇士王怀堂不慎坠入悬崖而牺牲。
    勇士们悬空接力开凿,难以确保洞的高度、宽度统一,村民齐上阵,钻进洞里抬碎石。县里后来又派出10多名技师相助,县教育局带领250名教师自备干粮、炸药,将不平整的洞道、洞
顶、洞壁打平,变成宽窄和高低相同,可行人、可走车的平坦通道,这便是如今的“绝壁长廊”“挂壁公路”,这真是“悬崖峭壁隔断山村无出路、千锤万斧凿穿天堑变通途”啊!
    这次采风,是我从事文艺创作近60年来最为震撼的一次,可以说是深入骨髓的体验。虽然我曾去过农村改造盐碱地、下过矿井体验生活、采访过下水道工人,也爬过泰山写生、险走黄山的鲤鱼背,但都没有这次惊心动魄。谁敢想象能在比花岗岩还坚硬的红岩绝壁上凿出通道?郭亮村的共产党员,以愚公移山精神,志比钢硬,不避寒暑,挥捶打钎,凿石穿洞,苦战5年,终于把郭亮村村民几百年的梦想实现了!
    正如北京书法家程思源写的那样:“一村一长一个梦,一洞一路一生求,一山一堑一绝壁,一心一意十三勇,一钎一锤一滴汗,一锹一镐一信念,一凿一撬一厚德,一寸一尺成大道!”古有愚公志,今有郭亮魂,郭亮魂,就是中华民族之魂!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一方水土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