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长葛名胜知多少
长葛名胜知多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8 21:31:2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这样的传说,自然是不可信的。那么“十二连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时代出现的呢?经考古学家实地勘察鉴定:现存在的城墙上,仍可清晰地看到厚约18~20厘米的夯层,说明完全是由人工夯筑而成的。同时在夯层中,还发现直径10厘米左右的棒夯或捆扎棒夯的夯窝。在城墙的表层和墙体附近,曾出土过青铜戈、剑、箭簇等兵器文物,墙体深层内涵,没有发现秦汉及其以后的遗存物。因此可以断定十二连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工修建的。
    以“十二连城”蜿蜒曲折的走向,连绵10里的长度判断,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墙,而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去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但后人们见到是断断续续的十二段墙体,所以当地群众便把它叫作“十二连城”了。
    敬史君碑 
    现存长葛老城内,原立于祥静寺前(遗址在今辘轳湾村西),后淹埋地下。清雍正六年(1728年)农民耕地时发现,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立于陉山书院,建亭保护,并在碑阴刻跋。碑通高2.5米,宽0.84米,厚0.28米。碑额雕刻为蟠龙倒首,中间为一龛,龛内造像为释迦佛,佛两边为二弟子二菩萨,后边为二飞天,下边为九位供养人,雕工精细,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碑文1265字,为由隶到楷过渡的魏书体,清人辑入《金石萃编》。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拓片曾于1973年赴日本展览,并编入书法大字典。“文化大革命”中,碑额上的释迦佛、蟠龙的头部和碑身部分文字被砸坏。1981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文保护,并拨款重修碑亭,重建之碑亭为正方形砖墙,南北开门,东西开窗,单檐尖顶,四角挑出,仿木水泥结构。
    郑庄公掘地见母处
    位于董村乡吴岗村东牛脾山。山上原有颍考叔祠,始建不详,金、元、明、清均曾重修,民国时期改为学校,今房屋已无,遗址尚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镌刻之“郑庄公见母黄泉处”碑,现存老虎李村。《洧川县志》载“牛脾山即大隧山,其中断处为大隧涧,两崖壁立争高,中有坦途,可容方轨,郑庄公与母相见处也,呼为逢母岗,上有祠,祀颍考叔。”苏轼、邹浩、王十朋、王恽都曾游此,留下诗句。王恽《颍考叔祠》:“颍封遗庙亢高墉,窈窕丹青户牖空。治道得人无国忧,孝心锡类与天通。当年大隧融融乐,此日荒林凛凛风。总道茅焦贾馀勇,从容难似片言功。”1981年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钟繇洗砚池
    在老城镇小南门里。池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水深3~4米,常年不涸,相传为楷书之祖钟繇练字洗砚的地方。民国时期池上建有亭谢曲桥,今已不存。池边有高台,为钟繇台,清乾隆十二年《长葛县志》载:“钟繇台在县治前,繇尝学书其上,洗砚于池,池水尽黑。”
    黄待郎墓
    位于古桥乡黄岗村南。墓前立有御祭碑、通朝祭文碑、神道碑和人、马、羊、虎、狮等石雕。1981年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待郎,名杰,字士明,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曾任职山东、福建、广西、陕西。弘治八年(1495年)为户部右侍郎,进阶通议大夫。黄杰为官清正,宦绩卓著,卒于京城,葬于故乡。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