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中原群英 >> 正文
26岁的豫籍战士谢保军因脑出血倒在苏丹维和一线
http://www.hnta.cn 2010-6-4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点击:

    英雄生前感人事
    昨天,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谢保军身边的人,了解到英雄生前的一些感人故事。
    迎接英雄回家
    地点:昨晚的洛阳机场
    昨晚9时05分,在苏丹为维护世界和平英勇牺牲的我省优秀铁军战士谢保军,魂归第二故乡洛阳,社会各界数百人聚集在洛阳机场停机坪,举行隆重仪式,迎接烈士回家。今天,英雄谢保军的追悼会将在洛阳新安县举行。
    今年26岁的谢保军,祖籍河南兰考。2004年12月入伍,中士军衔,济南军区铁军某连四班副班长。2009年10月赴苏丹瓦乌地区执行维和任务,担任中国第六批维和工程兵大队支援保障中队水电工,先后参加了飞机库搭设、机场维护等任务,两次被评为“维和之星”和“先进个人”,今年4月火线入党。5月28日下午3时40分(当地时间),因劳累过度导致脑出血,谢保军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他是队里的“维和通”
    翻开谢保军的维和日记,扉页上记着这样一句话:“走出国门为祖国争光,履行使命为军旗添彩,争做优秀的中国维和战士!”为适应执行维和任务的需要,他把提高能力素质作为参加维和的必修课。据谢保军的战友介绍,《维和知识手册》、《谅解备忘录》等6本教材,谢保军都能倒背如流,成为队里的“维和通”。
    维和集训中,只有初中学历的他,给自己定下了掌握400句英语日常用语的目标。每天,他坚持早起晚睡1个多小时,刻苦学习。在综合英语口语对话考试中,他取得了大队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任务区后,他经常担任中队的编外翻译,其流利的口语,受到战区工程部门的高度赞扬。
    谢保军特别爱琢磨,他既是连队装备“用修双能”尖子,又是瓦工、木工、电工“三工”小组长。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谢保军在竞争激烈的维和人员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连队唯一的入选者,在维和分队中担任水电工。2009年11月10日,他受领了战区司令部维修电路任务,有一排灯柱损坏,安排好几个国家维和分队的电工几次修理都没修好。谢保军熟练地拆开灯箱,一遍遍地检测、研究、试验,连续工作5个多小时,终于排除了故障。负责此项工作的利比亚军官里德·胡安赞叹说:“中国军人,了不起!”
    他是热心的“裁缝·谢”
    刚到苏丹时,有些战友出现不适症状,谢保军就把自己带的药品送给他们用;瓦乌昼夜温差大,他经常利用站哨时机,为战友盖被子、掖蚊帐。他还与战友们一起为当地居民修公路、挖水窖、教他们种菜,到学校为师生送水、送药、修电器,他常对战友们说:“非洲朋友太苦了,我们多奉献一点,他们就会好过一点。”
    在瓦乌维和城里,有时其他国家的维和官兵会到中国营区寻求帮助,谢保军总是不厌其烦,竭尽所能。一天中午,他正在大门站岗,一名巴基斯坦士兵提着塑料袋来到营区门口,经过与其交流,得知是来寻求中国军人缝补衣物。谢保军迅速将情况报告给中队干部,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巴基斯坦士兵缝补好了衣服。之后,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多国维和部队都知道中国营有个热心的“裁缝·谢”。
    苏丹地处赤道附近,天气炎热,蚊虫肆虐,各种疾病盛行,自然条件非常艰苦。维和部队到达任务区后,面临的第一项艰巨任务就是卫生防疫。由于维和医疗人员力量薄弱,需要临时抽调人手协助。听到这个消息,谢保军第一个报了名。为了不影响完成正常任务,他总是选择在别人午休时去干活。每次,他都穿上严严实实的防护服、戴上厚厚的口罩、背着30多公斤重的喷雾器,顶着烈日一干就是1个多小时。战友们都劝他要注意身体,可他总是憨憨地笑笑说:“咱老说铁军面前无困难,这点苦算什么!”
    26岁的他可惜没再醒来
    谢保军有“拼命三郎”的绰号,战友们说他“一干活就忘了自己,一有任务就特别精神,完不成任务决不罢休”。大家给他算过一笔账:在执行维和任务的281个日日夜夜里,谢保军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休息日”,他把每一分每一秒、每一点光热都献给了维和事业。本来就很瘦弱的谢保军,出国后又累瘦了10多斤,晒得黝黑,俨然是个“非洲人”。
    今年5月初,为了能在联合国授勋仪式上更好地展示国威军威,大队开始组织受阅方队训练。考虑到谢保军保障任务重,领导把他编为预备队员,一向很听招呼的谢保军却“不依不饶”,要求参加训练,只要有时间,他就反复练习,战友们都说他着了魔。其实,谢保军这个阶段身体已很虚弱,他一直是咬着牙坚持的。
    5月24日病倒后,他还对来探视的大队长齐成喜说:“我休息一下就行了,明天还可以参加训练,一定对得起要授给我的勋章……”谁能想到,年仅26岁的谢保军,因劳累过度导致脑出血,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无比热爱的世界 。

作者: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