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配图与原文无关)
李商隐生于河南荥阳,是晚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和杜牧一起被人并称“小李杜”,足见其成就和名气相当了得。李商隐才情并茂,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个浪漫多情的公子,爱诗歌更爱美人,他的诗歌创作中,写下了大量极富情调和感染力的爱情诗,当仁不让成为备受推崇的古代诗坛情圣。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些情意绵绵、情真意切的诗句都是这位多情公子对爱情体验的自我诠释。那么,现实生活中,是谁为他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又是谁激发了他无尽的创作激情?当然是爱情的另一方——女人!
——柳枝姑娘。这是一位洛阳富商的千金,一个偶然的机会,21岁的李商隐途经洛阳,与这个17岁的清纯少女邂逅于草长莺飞的春天。柳枝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所不通,对诗歌更是情有独钟,她听到李商隐所作的《燕台诗》时,立时被李公子的才情吸引,爱慕之情油然而生,遂主动邀约李商隐三日后再见,李商隐欣然应允。但三天后李商隐因其他事情未能如期赴约,这段还没来得及展开的浪漫故事便遗憾夭折了。待李商隐再寻柳枝时,得到的却是柳枝已被“东诸侯取去矣”的消息。
怅然若失的李商隐无限感伤,做《柳枝五首》诗,题于柳枝旧居的墙壁上,以怀念这位“难忘的初恋情人”。
——宋华阳道姑。这是一位别样风情的妙龄女子,与李商隐在玉阳山学道时相识,那一年,诗人23岁。
宋姑娘原是一个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进观修道。在这个清净世界里,一个是仪态大方、聪明美丽的仙女,一个是年轻俊秀、才华横溢的帅哥,两颗不甘寂寞的心很自然地在这寂寞的山林中撞出爱的火花。
然而,这种有伤体统的“放荡”显然为教规所不容。终于有一天,宋道姑的肚子起了生理变化,他们的地下恋情败露,这对痴男怨女受到严厉惩处:李商隐被驱逐下山,宋华阳被遣返回宫。这场轰轰烈烈的恋情到此戛然而止。
——锦瑟、荷花。一名宫中贵妇,一名民间凡女。这两名女子据说都与李商隐有过缠绵悱恻的恋情,荷花是李商隐与王氏结婚前热恋的女子,而锦瑟则是李商隐的婚外情人。
李商隐的爱情诗,不少都以《无题》为题,朦胧而瑰玮,似乎暗藏了诗人太多的情感隐私,很容易让人生出联想,而这些“据说”就诞生于这些丰富的联想,其实一点不靠谱,因为没有任何实际凭据。所以,如果一定要将她们“强加”给李公子,充其量也只能算作他的虚拟恋人。
——爱妻王氏。经历了爱的失之交臂,情的棒打鸳鸯,在情感旅途上坎坷前行的李商隐终于在27岁时找到了爱的归宿。唐开成三年,李商隐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聘为府上职员,在这里,他与节度使家的七姑娘喜结良缘。婚后二人虽聚少离多,但夫妻伉俪情深,度过了一段最为美好的幸福时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怎奈王夫人红颜薄命,不到30岁便香消玉殒了。死前李商隐还在外地为仕途奔波,二人竟未能相见。夫人的过早离世,让李商隐悲痛不已,直到3年后,还在默默怀念故人,以深情口吻对爱妻生前关切的询问作如泣如诉的应答:“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公元858年,45岁的李商隐“丝尽泪干”,他的全部情和爱终于化成了“此情可待成追忆”的一缕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