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刻苦学习《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医圣张仲景墓及祠在今南阳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始创“坐堂医”
张仲景是汉末著名的医学家,医术高超,深受平民百姓的爱戴。
汉献带建安中期,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当时,湘江一带,瘟疫流行,很多人死于伤寒。他由于政务繁忙,不能经常走村串寨,为患病的老百姓送医送药,心中十分不安。
一天,张仲景正在审理一起盗窃耕牛的案件,一个听差进来对他说,有一位母亲搀着生病的儿子来了,在外面等候半个多小时了,要找大人给他看看病。张仲景一听,马上说:“快把病人请进来!”
病人是个20多岁的农民,几天来,持续发烧,体温逐渐增高,头痛,精神疲乏,吃不下饭,大便干结,肚子胀,还有恶心呕吐的现象。病人不愿说话,很多的临床症状是他母亲叙述的,说;“他的耳朵好像发背,身上有少量的淡红色的皮疹。”张促景给病人切脉之后又看了看他的舌苔,判断是伤寒。
对伤寒病不可掉以轻心,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任其发展下去,肠道壁上的淋巴结可能会破溃,因而造成肠出血,甚至肠穿孔。那就有生命危险了。
张仲景对病人的母亲说,这种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健康人要与病人隔离开,以免传染。他给病人开了处方,最后的落款是“坐堂医生张仲景。” 此后,许多病人来找张仲景看病,他不管在办理什么重大的案件,都将其暂停,先为病人看病,最后,在处方落款处,名字的前面,冠以“坐堂医生”四个字。
张仲景受到世人的崇敬。后来的药店和药铺都以“堂”为荣,以“堂”冠名,如同仁堂、达仁堂、济益堂、仙鹤堂……医生给病人看病叫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