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中原群英 >> 正文
“大错特错、不知何错”的汉代晁错
http://www.hnta.cn 2008-6-13 来源: 点击:

    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政论家。颍川(今河南南禹县)人。早年学申商刑名之学,后以通晓文献大典故任太常掌故。文帝时,被派往故秦博士伏生处接受《尚书》的传授。诏以为太子舍人,历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得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宠信,号为“智囊”。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晁错力主改革政治,法令多所更定,并倡仪削减诸侯封地,遭到诸侯王和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和嫉恨。吴楚七国叛乱时,他为政敌袁盎等所谗害,终于被杀。
    晁错之死也是其性格使然,他桀骜不驯,仰仗景帝的宠幸,今日要变法,明日又要改革,惹得是群臣无论正直之士还是萎缩小人对他都不满。清官宰相申屠嘉是要杀他,就可以看出他的为人。景帝杀他之时,一片欢呼之声,竟无一人为之求情。只有死后一位八百石的邓公为之说了声冤。司马迁说:“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窦婴曾说:“此人不除,天下难以太平”。这与当时的西汉初年的国家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关系。那时是以黄老道学为主导,主张无为而治,曹参是发起者,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库充足。百姓及官员都觉得生活不错,而晁错却要削藩,引得七国之乱。所以大家觉得造反时被逼得,祸全是晁错一人造成的。晁错是学贯法儒,而不是道家的清静无为,可以说是犯了众怒。
    道家学说在汉初由于战争带来的伤害给汉王朝于休养,但现在并不适用。国家内忧外患,各个诸侯拥有财政、税收、军队,富可敌国,尾大不掉;而匈奴又常常扰边,汉朝用和亲政策予以维持,用自己的女人换来所谓的和平。攘夷必先安内,这个马蜂窝必须捅。晁错是功臣,他的错在他太急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的可悲也在于他的政治理想即将实现之前“上令错,衣朝衣,斩东市”。

    笔者论:现在看来,晁错的思想看来是不错的,但是执行的时机应该说是不合时宜,执行的手段也可以说是欠缺考虑,触动了国之根本,触动了大多数人!可以说是“理通事不通”。最终,这位犯了大错的黄帝宠信,冤屈的走向了灭亡。

作者: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