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驰神往紫云山
http://www.hnta.cn 2016/2/2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我家住颍阳镇陈刘侯村。对于我这样一个生长在平原的人来说,自幼对山有一种神秘的向往和寻觅的渴望。
小时候,空气清新,天蓝,云白,每每伫立村南,目送太阳西下的时候,就会看到西南方向那连绵起伏、轮廓十分清晰的群山。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只能在电影中、图画中去想象。长大后,听说县境内有紫云山,山中有紫云书院,书院就是古代的学校,紫云书院曾有古代的皇帝年轻时在那里读过书。于是心中对紫云书院有了一份神秘感,有了非要到紫云山看书院的渴求与向往。
参观紫云书院的愿望与日俱增,在按捺不住这个兴致的情况下,于1987年5月的一个周末,我独自一人跑到县城关高中,找到正上高二的初中时的一个同学,相约一起去紫云山游玩。第二天同学又约上他的两个同班同学,那时我们都十七八岁,敢于闯荡。我们一行四人,随便带了些饼干、馒头做干粮,坐船渡过汝河,向紫云山进发。
那一天,平生第一次接触山,那山叫灵武山。登上山,感觉视野开阔,体会到了什么叫心旷神怡,一直想大声喊叫。对山的印象是山高、山大、树多、石头多。因为觉得好玩,从灵武山东头一直跑到西头,不知跑了多少里,然后打听紫云山的位置,路人说:一直往西。于是还往西跑。接近一架山的山脚,再打听,还是往西,感觉不对劲儿,细问山上有没有紫云书院。路人解释说,书院在南边的襄县紫云山,再往西是郏县的紫云山。天哪,跑了半天,差点儿跑到郏县去。原来两县都有紫云山。于是又折向南,不再冒失,一路打听,寻找有书院的紫云山。
接近中午,到了紫云山山脚。询问书院位置,当地人手指半山腰。我们懒得跑远路找路口,对着山直线攀登,上得山去,上面很平整,仍不见书院。跑了大半天,口渴的要命,见一口水池中有水,可能现在称作天池吧,也顾不得脏,扎头就喝。喝了几口,再低头细看,水中还有小虫子,水边还有小螃蟹,直想吐。我们四人拿出干粮,胡乱吃了些,开始往山腰处寻找书院。
半山腰是密密的槲树林,一棵挨一棵。此时才弄清附近群众为啥又把紫云山叫做“虎爬山”。“虎”与“槲”同音,满山槲树盘绕,用“爬满”二字来形容再形象不过了。槲树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书院藏身其中,从山下、山上寻视,根本见不到书院的一砖一瓦。
我们寻着书院,看到一座古老得有点儿破败的院落,那时候书院还没有开发建设。因为书院稍有名气,有不少平顶山市民三三两两到此游玩。那天逢周日,来自平顶山市区的学生很多,他们操着一口普通话,成群结队。第一次来到紫云书院,印象极为深刻的是紫云书院精巧的门楼建筑,还有门上边“紫云书院”四个古朴大字,还有门前的一片翠竹林。
还有一个难忘的事就是那一天一直渴,书院周围找不到一口水,据说院中有水井,看门的人不让外人取水。看大门的两个老头在卖汽水,一问价钱很贵,口渴只好忍了。
回去的路上,为了缩短路程,我们朝着东北方向的县城,直线跋涉,遇山翻山,见沟越沟。沿途见到山里人家,总要找水喝,他们显得很热情。对于书院看门的两个老头,唯利是图,心生恼怒。我们在天黑之前终于赶到汝河边,渡过河回到城关高中。那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四肢酸困,但爬上了紫云山,见到了紫云书院,实现了心中一个强烈的愿望,心满意足,疲乏加上心情好,那天晚上在学生宿舍酣然入梦。
第二次去紫云山,是2004年,应单位同事之邀坐车去的,也是初夏时节。这时紫云山已进行了旅游开发,有了山门,增添了卧龙湖、望月亭等景点,书院更是整修一新,山上餐饮、娱乐等服务也随之跟进,品尝山里人家的小吃,感觉不错。随意找了个地方小憩,心情释然,那情景,呆上一天也不愿意离去。
去年国庆长假,村里一个在外务工的小伙儿开车回家来,邀我一同去紫云山。虽然地里农活很忙,但我欣然应邀。去的那天是10月3日,山上游人如织,听说前两天人多车多,十分拥挤,看来紫云山还是有魅力的。这时的书院增添了古代科举文化展列,很有鉴赏价值。山上新增了李敏塑像、碑林、襄城名人园、观日台等景点,使我这个热爱历史文化、雕塑艺术和书法艺术的人惊喜不已。这正适合自己的品赏兴趣,细细观赏,流连忘返。
每次去紫云山,我不像游伴那样走马观花匆匆一瞥,对山上的一草一木、书院的一砖一瓦,总是细细品味,驻足想象。外出游玩,不能为玩而玩,任何古迹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蕴含有各种各样、极为丰富的背后想象空间。在紫云山,我在想,明朝李敏官至户部尚书,宦迹遍布各地,什么名山大川没见过,为啥晚年选在偏僻的紫云山建个书院?是家乡情结呢,还是隐士的性情呢,还是看中了这里的幽静与葱茏?我想都是吧。这里山高路远,当年建造书院运送砖木,何等的艰辛?别致的书院门,工匠们怎样精心去琢磨?治学严谨的书院,怎样引得八方学子慕名前来?古代学子们每天怎样的在此读书习字?书院参天的古柏、引人入胜的翠竹林,当年李敏怎样煞费苦心地栽植呵护,目的何在、寓意何为?等等,尽可想象。
面对景区的变化,可以转换想象的空间,对景区经营者、规划者的思索论证,去联想他们的智慧,怎样建设和经营景区,才能使景区日趋完美。
常听周围的人这样评价紫云山,说山又小又矮,风景不够迷人,没啥可看的。我不赞成这种看法,天下山川各有各的地理自然特色,有的山险峻秀美,有的山巍峨丰腴,有的河水激流涌进,有的河水平缓恬静,她们都有可爱的一面。紫云山地处伏牛山余脉与黄淮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她的样子只能是这样。到此游览,看你能不能发现她的特色与独有魅力。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紫云山因紫云书院而出名,它是一座文化名山、儒学名山,又是一座森林覆盖山、绿色生态山,这几点足够了,不必过多苛求。
想一想,做为周围居民和城市市民,在休闲的日子,携家带口。就近到紫云山静心赏玩,门票也不贵,时间也不仓促,人流车流也不拥挤,带的小孩子跟大人一起登山感觉不是很累,难道这样还不够满足吗?还不够好吗?
还有人抱怨说襄城有山不险,有水无浪,那么有的地方无山也无水怎么看待。对于生于此长于此的襄城人来说,我们应该为拥有紫云山而感到满足和宽慰,不应该嫌弃她,贬低她,而是应该赞美她、宣传她。美丽的紫云山,是襄城大地的娇子,是襄城人民的福气。
今后如有机会,我还要重游紫云山,那是我心驰神往的好地方。
小时候,空气清新,天蓝,云白,每每伫立村南,目送太阳西下的时候,就会看到西南方向那连绵起伏、轮廓十分清晰的群山。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只能在电影中、图画中去想象。长大后,听说县境内有紫云山,山中有紫云书院,书院就是古代的学校,紫云书院曾有古代的皇帝年轻时在那里读过书。于是心中对紫云书院有了一份神秘感,有了非要到紫云山看书院的渴求与向往。
参观紫云书院的愿望与日俱增,在按捺不住这个兴致的情况下,于1987年5月的一个周末,我独自一人跑到县城关高中,找到正上高二的初中时的一个同学,相约一起去紫云山游玩。第二天同学又约上他的两个同班同学,那时我们都十七八岁,敢于闯荡。我们一行四人,随便带了些饼干、馒头做干粮,坐船渡过汝河,向紫云山进发。
那一天,平生第一次接触山,那山叫灵武山。登上山,感觉视野开阔,体会到了什么叫心旷神怡,一直想大声喊叫。对山的印象是山高、山大、树多、石头多。因为觉得好玩,从灵武山东头一直跑到西头,不知跑了多少里,然后打听紫云山的位置,路人说:一直往西。于是还往西跑。接近一架山的山脚,再打听,还是往西,感觉不对劲儿,细问山上有没有紫云书院。路人解释说,书院在南边的襄县紫云山,再往西是郏县的紫云山。天哪,跑了半天,差点儿跑到郏县去。原来两县都有紫云山。于是又折向南,不再冒失,一路打听,寻找有书院的紫云山。
接近中午,到了紫云山山脚。询问书院位置,当地人手指半山腰。我们懒得跑远路找路口,对着山直线攀登,上得山去,上面很平整,仍不见书院。跑了大半天,口渴的要命,见一口水池中有水,可能现在称作天池吧,也顾不得脏,扎头就喝。喝了几口,再低头细看,水中还有小虫子,水边还有小螃蟹,直想吐。我们四人拿出干粮,胡乱吃了些,开始往山腰处寻找书院。
半山腰是密密的槲树林,一棵挨一棵。此时才弄清附近群众为啥又把紫云山叫做“虎爬山”。“虎”与“槲”同音,满山槲树盘绕,用“爬满”二字来形容再形象不过了。槲树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书院藏身其中,从山下、山上寻视,根本见不到书院的一砖一瓦。
我们寻着书院,看到一座古老得有点儿破败的院落,那时候书院还没有开发建设。因为书院稍有名气,有不少平顶山市民三三两两到此游玩。那天逢周日,来自平顶山市区的学生很多,他们操着一口普通话,成群结队。第一次来到紫云书院,印象极为深刻的是紫云书院精巧的门楼建筑,还有门上边“紫云书院”四个古朴大字,还有门前的一片翠竹林。
还有一个难忘的事就是那一天一直渴,书院周围找不到一口水,据说院中有水井,看门的人不让外人取水。看大门的两个老头在卖汽水,一问价钱很贵,口渴只好忍了。
回去的路上,为了缩短路程,我们朝着东北方向的县城,直线跋涉,遇山翻山,见沟越沟。沿途见到山里人家,总要找水喝,他们显得很热情。对于书院看门的两个老头,唯利是图,心生恼怒。我们在天黑之前终于赶到汝河边,渡过河回到城关高中。那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四肢酸困,但爬上了紫云山,见到了紫云书院,实现了心中一个强烈的愿望,心满意足,疲乏加上心情好,那天晚上在学生宿舍酣然入梦。
第二次去紫云山,是2004年,应单位同事之邀坐车去的,也是初夏时节。这时紫云山已进行了旅游开发,有了山门,增添了卧龙湖、望月亭等景点,书院更是整修一新,山上餐饮、娱乐等服务也随之跟进,品尝山里人家的小吃,感觉不错。随意找了个地方小憩,心情释然,那情景,呆上一天也不愿意离去。
去年国庆长假,村里一个在外务工的小伙儿开车回家来,邀我一同去紫云山。虽然地里农活很忙,但我欣然应邀。去的那天是10月3日,山上游人如织,听说前两天人多车多,十分拥挤,看来紫云山还是有魅力的。这时的书院增添了古代科举文化展列,很有鉴赏价值。山上新增了李敏塑像、碑林、襄城名人园、观日台等景点,使我这个热爱历史文化、雕塑艺术和书法艺术的人惊喜不已。这正适合自己的品赏兴趣,细细观赏,流连忘返。
每次去紫云山,我不像游伴那样走马观花匆匆一瞥,对山上的一草一木、书院的一砖一瓦,总是细细品味,驻足想象。外出游玩,不能为玩而玩,任何古迹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蕴含有各种各样、极为丰富的背后想象空间。在紫云山,我在想,明朝李敏官至户部尚书,宦迹遍布各地,什么名山大川没见过,为啥晚年选在偏僻的紫云山建个书院?是家乡情结呢,还是隐士的性情呢,还是看中了这里的幽静与葱茏?我想都是吧。这里山高路远,当年建造书院运送砖木,何等的艰辛?别致的书院门,工匠们怎样精心去琢磨?治学严谨的书院,怎样引得八方学子慕名前来?古代学子们每天怎样的在此读书习字?书院参天的古柏、引人入胜的翠竹林,当年李敏怎样煞费苦心地栽植呵护,目的何在、寓意何为?等等,尽可想象。
面对景区的变化,可以转换想象的空间,对景区经营者、规划者的思索论证,去联想他们的智慧,怎样建设和经营景区,才能使景区日趋完美。
常听周围的人这样评价紫云山,说山又小又矮,风景不够迷人,没啥可看的。我不赞成这种看法,天下山川各有各的地理自然特色,有的山险峻秀美,有的山巍峨丰腴,有的河水激流涌进,有的河水平缓恬静,她们都有可爱的一面。紫云山地处伏牛山余脉与黄淮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她的样子只能是这样。到此游览,看你能不能发现她的特色与独有魅力。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紫云山因紫云书院而出名,它是一座文化名山、儒学名山,又是一座森林覆盖山、绿色生态山,这几点足够了,不必过多苛求。
想一想,做为周围居民和城市市民,在休闲的日子,携家带口。就近到紫云山静心赏玩,门票也不贵,时间也不仓促,人流车流也不拥挤,带的小孩子跟大人一起登山感觉不是很累,难道这样还不够满足吗?还不够好吗?
还有人抱怨说襄城有山不险,有水无浪,那么有的地方无山也无水怎么看待。对于生于此长于此的襄城人来说,我们应该为拥有紫云山而感到满足和宽慰,不应该嫌弃她,贬低她,而是应该赞美她、宣传她。美丽的紫云山,是襄城大地的娇子,是襄城人民的福气。
今后如有机会,我还要重游紫云山,那是我心驰神往的好地方。
作者:襄县旅游局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许昌市春秋楼景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2016/2/18 15:05:38
- 许昌鄢陵花都温泉成为了中原最大的DIY风铃景区之一 2015/12/7 11:01:43
- 许昌花都温泉2015~2016年度大型招商推介会将正式开启 2015/12/7 10:18:34
- 紫云红叶红胜火 2015/11/25 9:37:01
- 许昌春秋楼景区重阳节期间开展诚信服务、敬老爱老活动 2015/11/4 8:43:53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