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三国“热风”,修复春秋楼
http://www.hnta.cn 2017/2/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厚重的三国文化深深镌刻在一代代许昌人的记忆里,丰富的文物古迹成为许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开发三国文化,振兴许昌经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来春秋楼观光的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许昌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开发三国文化旅游线入手,修复春秋楼景区。1995年,我市多方筹资1000多万元,开启了对春秋楼和文庙古建筑群全面修复的浩大工程。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春秋楼迎来修复
许昌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时期的文物古迹有很多。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占了80处,包括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秉烛夜读的春秋楼等。这些文物古迹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保护和开发,将很好地促进许昌的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三国演义》连续剧的拍摄及旅游业的逐渐兴盛,社会上兴起了一股“三国文化热”。为挖掘许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据史福岭回忆,当时许昌市、县准备联合开发春秋楼。1991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拨款70万元,对春秋楼文庙院的部分住户进行了拆迁,为该景区的全面修复打下了基础。1992年,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所成立,春秋楼景区被确定为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年底,许昌市、县联合开发春秋楼,成立了春秋楼修复筹建处,由李海彦任组长,我任副组长。”史福岭说,“当时我们搞了个‘仙人洞’项目,红火一时!”史福岭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搁浅,但我市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在这种形势下,许昌市文化部门邀请领导、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作了关于开发文物资源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报告。经过查阅当年的资料,记者了解到该总体规划的目标是: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从1993年开始,用4年多的时间,对许昌所有文物古迹进行全面保护和维修,并对包括春秋楼在内的35处重点文物古迹,在保护维修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利用和对外开放。到1997年年底,建成以文物古迹为依托的中心文物旅游区和东、西、南、北4条文物旅游线。就这样,春秋楼迎来了新一轮的修复。
社会各界踊跃捐款,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1992年年底,我从市文化局文物科调入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所担任第一任主任,1998年从岗位上退休。”2月6日,在建安区新许路一家属院内,王宝贤回忆说,1995年,许昌市开始对春秋楼等古建筑大规模地修复,这一年成立了许昌市春秋楼文物景区修复工程指挥部,由一名副市长任指挥长,下设办公室,他和另外一些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针对春秋楼、文庙的修复,当时的规划提出要按照志书记载,恢复春秋楼“两院英风”的格局。西院内,修复照壁,重建山门,维修、彩绘春秋楼;楼内塑关公夜读《春秋》像,建关圣殿;东院,建问安亭,甘、糜二后宫等。文庙院内工程则有:维修山门、戟门、大成殿、东西庑。大成殿内塑孔子及弟子像,并整理石刻等。
由于修复春秋楼等文物景点工程量大、耗资多,当时还成立了许昌市修复春秋楼暨三国文物景点募捐委员会办公室,由黄玉彬和王宝贤二人负责。为了发动各界积极参与,当时我市拟了很多口号,如“保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文化”、“修复春秋楼,请君慷慨解囊”等,还印发了修复春秋楼募捐倡议书。
“额无巨细,可多可少,以期汇小流而成汪洋。”在当年泛黄的倡议书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记载:“修复后的春秋楼将成为海内外朝拜关羽的圣地。”
许昌市委、市政府号召社会各界捐款,得到了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局许昌直属库从宣传发动、筹集资金到募捐仅用了3天时间,单位和个人捐款112560元,成为全市第一个捐款单位。“当时市领导带头捐款,各单位等积极响应,大家的捐款热情很高!”王宝贤说。在1995年的一则简报上,记者看到市直文化系统非常支持文物修复工程,超额完成了募捐任务。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豫剧表演艺术家任宏恩为修复春秋楼慷慨解囊,各拿出1500元。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晓凤虽在外地演出,但心系募捐活动,委托他人捐资1000元。市文物钻探队听说要募捐,将全队多年来积蓄的50000元全部捐出。“春秋大剧院则表示,要将世界级巨片《真实的谎言》当天放映收入本剧院的分成部分全部捐献。”
浩大的修复工程获得了许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最终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1995年12月底,修复工程开始动工。
打造亚洲室内最大关公像,迁建城隍庙山门
新修复的关圣殿由当时河南省古建专家李传泽带领团队设计,高达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高大雄伟,金碧辉煌。内设15米高的关公坐像,为亚洲室内最大。“制作这样巨大的塑像非常不容易,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史福岭介绍,塑像由南阳一家公司负责制作,先在郑州做石膏小样,让领导、专家把关后,再“套圈”按照比例进行放大,程序复杂。室内的壁画则由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知名画家徐云参与,所绘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可谓修复中产生的精品之作。
“工人们吃住在工地,我们加班加点是常事。”史福岭说,记得做关圣殿内的武将时,碰到下雨天,制作出来的塑像受到影响,无奈只得重新制作。“在修复过程中,很多珍贵的碑刻被发现。通过这些碑刻,人们对春秋楼历史沿革的认识更加清晰。”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春秋楼景区的雉门是当年城隍庙的山门整体迁建过来的。史福岭介绍,当时,春秋楼景区的大门非常破旧。于是,他提议将位于人民路城隍庙的山门整体迁建至春秋楼。这样做对山门这一明代文物也是一种保护。“所谓整体搬迁并不是整体直接迁移,而是先将文物构件进行拆除、编号,对损坏的进行更换,然后在新址上进行重建。”
1997年上半年,为了申报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所成立了由史福岭为组长的申报小组。“1997年年底修复工程完成后,最初的讲解词就是我写的。”王宝贤说,直到1998年退休,他才离开春秋楼景区。
开发三国文化,振兴许昌经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来春秋楼观光的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许昌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开发三国文化旅游线入手,修复春秋楼景区。1995年,我市多方筹资1000多万元,开启了对春秋楼和文庙古建筑群全面修复的浩大工程。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春秋楼迎来修复
许昌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时期的文物古迹有很多。全国300处三国文化遗址中,许昌占了80处,包括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秉烛夜读的春秋楼等。这些文物古迹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保护和开发,将很好地促进许昌的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三国演义》连续剧的拍摄及旅游业的逐渐兴盛,社会上兴起了一股“三国文化热”。为挖掘许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据史福岭回忆,当时许昌市、县准备联合开发春秋楼。1991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拨款70万元,对春秋楼文庙院的部分住户进行了拆迁,为该景区的全面修复打下了基础。1992年,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所成立,春秋楼景区被确定为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年底,许昌市、县联合开发春秋楼,成立了春秋楼修复筹建处,由李海彦任组长,我任副组长。”史福岭说,“当时我们搞了个‘仙人洞’项目,红火一时!”史福岭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搁浅,但我市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在这种形势下,许昌市文化部门邀请领导、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作了关于开发文物资源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报告。经过查阅当年的资料,记者了解到该总体规划的目标是: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从1993年开始,用4年多的时间,对许昌所有文物古迹进行全面保护和维修,并对包括春秋楼在内的35处重点文物古迹,在保护维修的基础上,适当开发利用和对外开放。到1997年年底,建成以文物古迹为依托的中心文物旅游区和东、西、南、北4条文物旅游线。就这样,春秋楼迎来了新一轮的修复。
社会各界踊跃捐款,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1992年年底,我从市文化局文物科调入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所担任第一任主任,1998年从岗位上退休。”2月6日,在建安区新许路一家属院内,王宝贤回忆说,1995年,许昌市开始对春秋楼等古建筑大规模地修复,这一年成立了许昌市春秋楼文物景区修复工程指挥部,由一名副市长任指挥长,下设办公室,他和另外一些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针对春秋楼、文庙的修复,当时的规划提出要按照志书记载,恢复春秋楼“两院英风”的格局。西院内,修复照壁,重建山门,维修、彩绘春秋楼;楼内塑关公夜读《春秋》像,建关圣殿;东院,建问安亭,甘、糜二后宫等。文庙院内工程则有:维修山门、戟门、大成殿、东西庑。大成殿内塑孔子及弟子像,并整理石刻等。
由于修复春秋楼等文物景点工程量大、耗资多,当时还成立了许昌市修复春秋楼暨三国文物景点募捐委员会办公室,由黄玉彬和王宝贤二人负责。为了发动各界积极参与,当时我市拟了很多口号,如“保护文物古迹,弘扬民族文化”、“修复春秋楼,请君慷慨解囊”等,还印发了修复春秋楼募捐倡议书。
“额无巨细,可多可少,以期汇小流而成汪洋。”在当年泛黄的倡议书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记载:“修复后的春秋楼将成为海内外朝拜关羽的圣地。”
许昌市委、市政府号召社会各界捐款,得到了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局许昌直属库从宣传发动、筹集资金到募捐仅用了3天时间,单位和个人捐款112560元,成为全市第一个捐款单位。“当时市领导带头捐款,各单位等积极响应,大家的捐款热情很高!”王宝贤说。在1995年的一则简报上,记者看到市直文化系统非常支持文物修复工程,超额完成了募捐任务。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豫剧表演艺术家任宏恩为修复春秋楼慷慨解囊,各拿出1500元。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晓凤虽在外地演出,但心系募捐活动,委托他人捐资1000元。市文物钻探队听说要募捐,将全队多年来积蓄的50000元全部捐出。“春秋大剧院则表示,要将世界级巨片《真实的谎言》当天放映收入本剧院的分成部分全部捐献。”
浩大的修复工程获得了许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最终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1995年12月底,修复工程开始动工。
打造亚洲室内最大关公像,迁建城隍庙山门
新修复的关圣殿由当时河南省古建专家李传泽带领团队设计,高达33.1米,三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高大雄伟,金碧辉煌。内设15米高的关公坐像,为亚洲室内最大。“制作这样巨大的塑像非常不容易,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史福岭介绍,塑像由南阳一家公司负责制作,先在郑州做石膏小样,让领导、专家把关后,再“套圈”按照比例进行放大,程序复杂。室内的壁画则由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知名画家徐云参与,所绘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可谓修复中产生的精品之作。
“工人们吃住在工地,我们加班加点是常事。”史福岭说,记得做关圣殿内的武将时,碰到下雨天,制作出来的塑像受到影响,无奈只得重新制作。“在修复过程中,很多珍贵的碑刻被发现。通过这些碑刻,人们对春秋楼历史沿革的认识更加清晰。”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春秋楼景区的雉门是当年城隍庙的山门整体迁建过来的。史福岭介绍,当时,春秋楼景区的大门非常破旧。于是,他提议将位于人民路城隍庙的山门整体迁建至春秋楼。这样做对山门这一明代文物也是一种保护。“所谓整体搬迁并不是整体直接迁移,而是先将文物构件进行拆除、编号,对损坏的进行更换,然后在新址上进行重建。”
1997年上半年,为了申报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许昌春秋楼文物管理所成立了由史福岭为组长的申报小组。“1997年年底修复工程完成后,最初的讲解词就是我写的。”王宝贤说,直到1998年退休,他才离开春秋楼景区。
作者:
(责任编辑:胡春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春满中原·文明建安”灯节系列活动 2017/2/9 9:55:29
- 许昌曹丞相府景区庙会筹备工作有序进行 2017/1/23 8:46:53
- 许昌市魏都游船推出新年感恩回馈活动 2017/1/22 8:49:06
- 许昌鄢陵花都生态旅游度假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2017/1/7 11:57:19
- 襄城县百宁岗五岳庙景区元旦期间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活动 2017/1/5 8:37:28
网友评论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