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景区 >> 正文
关林景区:打造信众365天的朝拜圣地
http://www.hnta.cn 2014/7/11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发源地,目前,关林正利用关公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深挖文化内涵,通过建设洛阳关圣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信众365天的朝拜圣地。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上,东南亚、台湾、福建闽南、广东潮州等地来关林寻根谒祖的游客云集洛阳,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俨然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拜谒的圣地。
  1.现状:从单一观光游向信仰文化游“转身”
  重檐楼阁的舞楼,构筑奇巧的碑亭,庄重肃穆的古柏,络绎不绝的虔诚信众……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刷,关林这座千年古刹每日青烟缭绕,香客盈门。
  关林管理处处长郭挺彩介绍,在这些游客中,不乏从福建开私家车前来祭拜的闽南客家人,每年来关林祭拜的闽南人多达5万人次。近年,关林景区围绕主题做产品、围绕资源做市场、围绕发展做规划,扎实推进景区建设。  去年景区门票和经营收入达1300万元,其中文化产业收入约400万元。
  数字背后,得益于景区从单一观光游向信仰文化游发展思路的转化。
  “关公文化博大精深,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关公所体现的‘信义’,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郭挺彩说,历经近两千年的演绎传承,代表“忠义仁勇诚信”的关圣文化已由地方性文化资源上升为现代性、民族性的文化符号,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资源。
  在韩国,关羽被视为胜战之神、降雨之神、命运之神、文章之神,韩国对关公神灵的崇拜已经深入人心;日本人喜欢三国故事,把关羽视为英雄,随着旅居华人越来越多,日本的关公庙逐渐兴盛。
  为充分挖掘关公文化内涵,拉长关公文化产业链条,关林管理处围绕海内外华人拜关公的独特信俗,弘扬关公信仰,做大信仰文化市场。开启了关林关帝圣像赴闽台文化游,恢复了关林春节民俗文化庙会,举办海峡两岸关  公文化论坛,连办17届的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已成为加强海内外文化交流、沟通同胞亲情的重要平台。
  关林景区围绕庙宇文化、关公文化和祈福文化主题,积极开发关公文化产品,在售香、卖红丝带、买祈福牌、兑换祈福币等文化产品基础上,陆续开发关公像、祈福灯、祈愿卡、安太岁锦囊、关公烙画、关帝丝竹拓片、关  公文化系列书籍等关公文化产品,受到游客欢迎。
  2.规划:打造洛阳关圣文化产业园区
  在关林景区人气爆棚的同时,也面临游览空间狭小、生态环境欠佳,线路单一、游时过短,游览氛围沉闷、文化展示不足,静态观光有余、动态体验欠缺等现状。
  “关林景区周边环境与其所应担当的文化地位极不匹配,周边区域的改造提升势在必行。”郭挺彩说。
  2011年以来,为做大做强关公文化,洛阳提出在东至焦枝铁路、西至龙门大道、南至洛伊大道、北至开元大道5.12平方公里范围打造洛阳关圣文化产业园区,已委托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古建规划所对核心区进行了规划。
  根据规划,关林核心区以关林现有古建筑群保护区边界为基准线,向东、西各扩展400米,北侧边线不动,向南延伸至伊洛大道。园区按照功能分4个板块:神道、文化产业展示区、祭祀区、国际关公文化博物馆。
  按照规划,洛阳将在关林广场至洛伊大道恢复建设长400米、宽30米神道;神道两侧建造旅游停车场、旅游纪念品市场、关公文化学院、香客服务中心和关公文化艺术表演中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祭祀区内对清代围墙内环境进一步优化,创造肃穆、庄严的祭祀氛围;在现有围墙东、西、北一般保护区和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内,建造国际关公文化博物馆展示区。
  3.目前,项目招商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观点:开发体验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
  如何开发关公文化,打造关林景区,洛阳专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要使关公文化发扬光大,一方面应继续搜集和关公有关的‘非遗’财富,充实关公精神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好关公文化;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关公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扩大关公文化影响力。”洛阳著名学者徐金星建议。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刘玉来认为,洛阳要积极融入国际关公文化组织,积极组织关公文化国际研讨活动;整合关公文化要素,扩大关林景区;开发关公相关影视作品,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大型动态场景项目,搭建关公文化体验平台,提高游客参与度。

作者:常书香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