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清平南街路西有一座清真寺——东大寺,这是中原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伊斯兰教古寺,它保留着典型的中国宫殿式清真寺建筑风格。
专家从寺内现存的碑刻和其他史料分析,唐末已经有部分回民从长安来到开封定居生活。宋元以后,大量回民从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移居开封,聚居在开封东大寺附近。因生活和信仰的需要,他们在此地建立清真寺,后因王朝更迭、黄河泛滥而毁。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敕赐重建寺院,但又因黄河水患而毁于明末。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教民募资重建东大寺,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再次修复,如今的开封东大寺就保留了这次修复的建筑风格。
日前,记者跟随东大寺伊玛目(汉语意思是穆斯林领袖)赵继刚步入这座古寺,感受东大寺的肃穆与文化积淀。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少数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足迹遍布全国,中原一带的伊斯兰文化大多以开封为中心向外传播扩散。说起开封的伊斯兰教文化,就不得不提起东大寺。
东大寺,又称东清真寺,古称大梁寺,是我国典型的清代古建筑,其三进院结构、琉璃屋脊等为考古专家研究明清古建筑提供了重要的考据。
据寺内现存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重建清真寺碑记”载:大梁清真寺在城之东南隅,乃教人礼拜祝国之所也。起于唐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其众始入中国时,后代修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公元1398年)“敕修大梁清真寺”。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敕赐增修”。
12月1日一早,记者步入东大寺门食品街,随处可见慕名前来喝羊肉鲜汤的市民和各地的游客。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坐西朝东的东大寺便出现在记者眼前:一对石狮庄严地坐立在古寺大门两旁,整座大门雕梁画栋、彩绘一新,气势肃穆威严。
“按照我国古建筑传统的建置,东大寺明三暗五的朱红大门对面原有一座大型照壁,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赵继刚介绍,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三月,朱元璋部下的回族将领常遇春等率兵攻克开封,欲北伐收复北京,但兵力不足,于是在当地招兵买马。大梁清真寺一带回族青年踊跃应征入伍,朱元璋闻讯后很受感动,亲自从南京赶赴开封大梁清真寺,亲笔题写“精忠尚武”的条幅悬挂在大殿内,并下令翻修该寺。寺修好后,大殿内特制一座精雕木坊,取名“万岁楼”,悬挂“精忠尚武”的横幅。后历代改挂“万岁牌”,并影印笔迹,镌刻石碑1块,嵌在大梁清真寺内墙上。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敕赐增修”该寺。两次重修后的寺院占地十余亩,规模宏阔,殿堂、经房、浴室完备,是中原较大的一组伊斯兰建筑群。明末,该寺又一次毁于黄河水。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掌教曹明,教中人郭鹿鸣、李尚仁等重返故里寻找寺址,倡导众人募捐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东大寺再次重建。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寺院再次被黄河水毁坏。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修寺院大门、卷棚和二殿等,将御赐“护国清真”匾额悬挂大门正中。巡抚牛鉴亲笔题写了“护国佑民”的匾额,悬挂于南边大门上,还赠了“无论官民人等,到此下轿下马”的牌示,安放在北边大门前石狮后,以示对东大寺的尊重。现存建筑基本上保持了这次重修的规模和风格。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又一次重修。1989年,东大寺再次维修。
东大寺大门正中间门楣匾上的“东大寺”鎏金字样,是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的亲笔题词。门楣下方突出四根方木,镌有“护国清真”四字。
大门左右各有边门可以进入寺内,大门正脊顶上有一座烧制精美的“七孔仙桥”,又名“一桥三亭”。
记者一行走进一门来到二门外。赵继刚介绍说,南北两侧的建筑是“经书义塾”,是东大寺免费招收穆斯林子弟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历代阿訇、伊玛目曾在这里讲经教学,明初改为“明德小学”。赵继刚说,如今,南边的建筑已不再具有“经书义塾”的功能,成了寺内的武馆,武馆内有石锁、沙袋等武术器材,专供穆斯林习武强身。在这里,盛行数百年的穆斯林无数绝学——七势拳、查拳得到传承延续。北边的建筑成了东大寺的殡仪馆,用来料理穆斯林亡人后事。
二门中间门楣上悬挂着陈玉璋老先生题写的“东大寺”字匾。走入二门内,左右两侧为两条走廊。南走廊树立着宣讲伊斯兰教教义的石碑,北走廊从北向南排列了三座石碑,分别是明洪武年间记载伊斯兰教教法、教义的阿拉伯文碑,康熙四十七年的“具甘结”碑,还有清康熙二十八年的“重建清真寺碑记”,该碑文记载了东大寺的历史与过去,成了现在人们了解东大寺由来的一个重要考据。
站在二门下,向西望去,宽敞的庭院内有青松翠柏,两侧为南北讲经堂,专供阿訇和伊玛目宣讲伊斯兰文化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由于会务接待等原因,南边的5间讲经堂成了现在的会议室,北边的5间讲经堂依旧发挥着讲经堂的作用,伊斯兰教的各种文化活动也在这里举行。
南讲经堂西侧是寺里学员的寝室,北讲经堂西侧是水房,进门处悬挂有“沐身浴德”字样的大匾,室内可以供二三十人做大净,百余人做小净。
“从南北10间讲经堂,我们就可以看出东大寺当时的教学规模。”赵继刚说。东大寺是河南省经学教育基地,鼎盛时期有130多名学员在这里接受教育。
庭院正西面即是东大寺的大殿,大殿为硬山顶,覆碧色琉璃瓦,高约10余米,深40余米,宽20米,建筑面积732平方米,大殿屋脊矗立着一个高大的宝瓶。走上大殿前高于地面一米有余的台基,记者来到殿前卷棚和宽阔平整的月台,月台是供阿訇和伊玛目与寺内乡老探讨学习的露天场所。掀开悬挂的门帘,记者看到采光充足的大殿内红漆明柱,花卉图案五彩缤纷,地板上铺有各色布匹,西北角有一个阁楼式木式建筑,这是阿訇或伊玛目宣讲讲义的地方。大殿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逢主麻日(星期五)或伊斯兰教重要节日,来这里做礼拜的教民挤满整个大殿。
大殿南北两侧是教长和伊玛目室。大殿后方是第三进院,是原“养正小学”所在地。如今建成了一座与东大寺建筑风格一致的两层建筑,是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伊斯兰教文化博物馆。
赵继刚说,每逢“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东大寺参加会礼的穆斯林有2000余人,挤满大殿庭院,盛况空前。经常有国际友人来寺参观,并有亚非穆斯林来寺访问。
1989年3月29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布鲁杰迪率团来寺访问;同年5月17日,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夫人和该国穆斯林协会会长率团来寺访问;1992年3月29日,伊朗诵经团来寺诵经,交流文化。另外,还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友人曾来参观访问,香港旅行社曾专车载各国穆斯林数10人来此参观,英籍华人韩素音女士专程来寺考察。同时,还有中央和省市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来寺拍摄、采访,对外报道东大寺。
1963年,东大寺成为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东大寺成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评为全国百座“模范清真寺”(之一)。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东大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东大寺被评为全国“模范和谐寺观教堂”。
历经岁月洗礼,东大寺依旧屹立在汴梁城。畅游古寺,感受历史,记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古都开封 “城摞城” 2014/12/8 10:44:43
-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河南贡院 见证科举制度废除 2014/12/8 10:14:47
-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百年河大 国之瑰宝 2014/12/8 8:48:50
- 如何一别朱仙镇 不见将军奏凯歌 2014/12/3 9:59:35
-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红洋楼——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 2014/12/3 9:31:46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