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分类宝典 >> 景区 >> 正文
方城七峰山生态旅游区旅游扶贫惠民生
http://www.hnta.cn 2018/4/12 来源:南阳市旅游局 点击:
    方城县七峰山生态旅游区以创建一番事业,带富一方百姓,为贫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为已任,先后通过金融扶贫带动八个乡镇1707户,4275位贫困农民实现脱贫。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30个,实现了年人均增收2万元的目标。同时在景区内打造了30个特色摊位,提供给有经营意愿的贫困户使用,直接间接安置就业80余人,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助力脱贫的双赢目标。
    一是积极吸纳贫困户参与景区的服务管理,实现脱贫目标。
    首先,精准培训,对有劳动意愿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在提升技能上下功夫。政府主导,企业组织,开展贫困人口精准培训,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的总体目标。其次通过设置岗位、安置就业等举措,使贫困群众收入节节攀升,新的希望在他们的心头冉冉升起。目前,在七峰山生态旅游区就业的当地农民达到130人,有百分之三十的贫困农民,拓宽了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他们年均收入都在18000元以上,带动了51个贫困家庭脱贫,实现了旅游扶贫目标。
    二是主动与贫困户群众组建扶贫合作社,助力贫困户精准脱贫。
    持续推进旅游+金融+扶贫模式,促进精准扶贫的健康发展。七峰山生态旅游区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充分利用5万元小额贷款项目,成立扶贫合作社,工商局注册,旅游企业担保并带领贫困户创业,县信用联社向合作社贷款,先后通过金融扶贫带动杨集、拐河、四里店、清河、券桥、二郎庙、古庄店、独树等八个乡镇1707户,4275位贫困农民实现脱贫,每户年均收益在6000元以上,总金额达到1024万元。
    三是围绕景区的“吃、住、购”帮助贫困户群众自主创业,实现脱贫致富。
    积极投入到“百企帮百村”扶贫活动中,根据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企业资源精准有效地配置到建档立卡贫困村杨集乡的杨集村、大河口村和刘沟村,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三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公司中层分包联系贫困户,对家庭确有困难的五保户、贫困学生给予重点照顾,定期到贫困户家中慰问,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4万元,为18户五保户、困难学生购买生活用品,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四是七峰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贫困户结对子、拉亲戚。通过设置岗位、安置就业、扶持发展农家乐及旅游产品加工经营等举措,既扶智、又扶志。目前,共有近50户农民巧借景区优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创业、兴业,每户实现年均收益10万元左右。昔日沉寂的贫困山村,焕发出盎然生机。
    五是大力扶持发展农家宾馆。依据《方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家宾馆的实施意见》,鼓励周边农民包装农家庭院建筑,或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探索出“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合作社+贫困户”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形成了景区与农家互促共荣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通过典型带动、部门支持,加大农家宾馆区域农户产业转移、转型和宣传、协调推进力度,目前七峰山生态旅游区所在的磨沟村已发展农家宾馆示范户12户,增强了贫困户造血功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老百姓成为最大的收益者,景区与周边贫困村形成了天然共生关系。通过发展农家宾馆,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美丽旅游村镇建设,群众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景区依托典型的旅游扶贫实效显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景吸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至。
    在今后的扶贫工作当中,该景区将拓宽思路、加大投入,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为方城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环境,推动方城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一是加快景区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参与到景区的经营管理当中,通过就业彻底脱离贫困;二是重点扶持,对个别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景区的引导扶持让他们从事农家乐、特色种植、养殖,结合景区特点走致富创业路;三是利用金融+旅游+贫困户的模式,扶持那些既无能力创业又无能力就业的贫困农民,做到扶贫不落一人。
七峰山生态旅游区在扶贫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多次得到了方城县乃至南阳市的认可和表彰,并荣获2017年度全省旅游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作者:张丽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评论表单加载中...
    正在加载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