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任我行 >> 游走神州 >> 正文
凉山深处访彝家
http://www.hnta.cn 2010-1-14 来源:大河报 点击:

    上世纪60年代初,一部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使彝族形象第一次真切地展现在电影观众面前。“凉山”二字像优美的诗句一样,从此深深地打动着我。初冬的一个早晨,终于来到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走近彝族人家……
  黎明前的西昌长途汽车站外,已经开始聚集着刚从火车上下来换乘汽车的乘客。这些身披羊毛毡毯(擦尔瓦)的彝族男人和头戴黑色带边呢帽的彝族妇女,安静地靠坐在站前大门的台阶上,眼睛里充满疲惫和焦急。试图与他们交谈,但我听不懂。我也没能弄清楚,他们讲的到底是彝族语言,还是凉山地区的四川方言。
  幸好很快结识了吉好小轨,一个肤色黝黑、没穿典型彝族服装的小伙子。显然,他是从外地打工赶回来,能够讲具有川味的普通话。他的家就在普格县的小兴场镇。
  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的长途汽车站内外,到处可以看到从西昌市发往辖内各县、乡的长途班车,基本都在上午8点开始陆续发出。吉好小轨家在凉山深处的普格县小兴场,距离西昌市区将近100公里。
  离西昌不远,平坦的柏油路就没了,连绵不断的山峦之间只有土路。四面透风、超期服役的中巴车,在尘土飞扬中剧烈颠簸。车厢内,乘客们比赛似的吸烟,我只好把脸朝向窗外。但窗外是滚滚尘土,烟雾与灰尘混杂在一起,纷纷钻进人的鼻孔、牙缝、衣领和书包的拉链内。
  冬季的凉山山区色彩单调,除中途竟然出现一小段银白色雾凇外,更多画面则是一片荒凉。不怕飞扬尘土的路边彝族孩
  子们,兴奋地向过往的车辆招手致意。吉好小轨坦然地面对坎坷征途,兴致勃勃地给我介绍沿途山寨风情。显然,迫切回家的心情冲淡了对艰难山路的痛苦感受。
  中午时分,终于抵达目的地小兴场。镇上的房屋全都倾斜地倚靠在山坡上,狭长的主干道两旁,店铺林立。从理发馆、副食店、小五金铺、药房、饲料种子站、旅社到九年制学校和中国移动通信,所有牌匾,都一律是汉字与彝文并列。
  冬日午后的阳光下,彝族人纷纷背靠在向阳的门脸店铺前,全神贯注地张望着下车的每一个乘客。中巴车停靠在下坡的平地上,下车的乘客,差不多镇上的每个看客都认识,当然包括吉好小轨。
  熟人与吉好小轨打招呼,我自然听不懂。所有晒太阳的老乡都对他带来的客人充满好奇,他们纷纷向他打听我的情况。小轨神秘地看我一眼:“你猜猜他们问我什么呢?”
  “什么?不知道。”我摇头。
  “他们问我怎么带来一个美国人!”小轨有些得意地告诉我。
  原来,不是旅游区的偏僻小兴场,很少有外乡、外族人前来。即使有,也大抵是四川附近的农民工。因此,外族人与外国人也就混为一谈了。
  沿着一系列杂货店向上行走,来到镇上的卫生所,一个胖胖的白衣医务人员,与一个不像是病人的女子坐在三层门诊小楼的门口热烈交谈。朝阳的院墙下,横躺和坐着许多正在接受输液的患者,患者们的吊瓶一律高挂在身后的墙头上,温暖的阳光下,不像是来治病,更像是聚会聊天。
  墙下晒太阳的彝族人,无论男女都不愿意面对我这个“美国人”的镜头。不过,当你把数码相机的显示屏递过去让他们看过后,他们笑了。“我看看,看看!”小孩子们尤其迫切要看拍摄效果。
作者:伊夫文图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