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任我行 >> 游走神州 >> 正文
三会藤桥
http://www.hnta.cn 2009-8-11 来源:大河报 点击:
    藤桥是个地名。说是藤桥,其实现在已经没有藤桥了,连名字也几乎没有了。
  藤桥,是我去过三次的一个南方小镇,远在海南三亚。
  我1992年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只是中国一个最南端的安静小镇,来到这里,首先是因为有个朋友的姐姐住在这里,其次就是它的名字了,藤和桥,总会给人以遐想。
  那个时候,现在繁荣无比、房价绝不输于任何一个大城市的三亚,也只是南中国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市。整个城市只有一两条街道还算繁华,市中心三亚河的一座旧桥上,桥栏杆还刻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字样,这桥应该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桥下是一群破烂的渔船,总会在桥边看到顶着斗笠的渔女。
  相比三亚市,藤桥镇更是简单。不过简单的藤桥,却有着不事雕琢的淳朴。藤桥距离三亚有40多公里,三亚客运总站有汽车来到这里,这里临近海边,距离村子二三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座椰子岛,岛上满满的都是椰子树,虽然近,但因为有通向大海的藤桥东西两河的阻断,没有电,几乎没有人居住,村民只是白天去岛上做事。河上有一个老艄公,在椰子岛和村子之间,摆渡着村民,1992年我坐船去椰子岛的时候,记得他好像收了一两毛钱的船费。
  喜欢一个地方,就如同喜欢一个人,这个地方的某些东西契合了你内心的一个点,只那一瞬那一眼,也就认可了,藤桥便是这种感觉。1992年我第一次登上海南岛,闹哄哄的海口和乱糟糟的三亚,让我烦躁无比。向来反感那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日子和地方,忽然邂逅原始而安静的藤桥,那感觉是不言而喻的。由于远离城市,藤桥大部分区域没有开发,走在1992年的街上,斑驳的墙壁上还残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有些民房的屋顶还铺着厚厚的茅草,就像海边披着蓑衣的渔翁,古朴而单纯。
  其实这个地方有一个著名的古墓群,大概有1000多年历史,不过以往旅游多数都是看坟看庙,来到了三亚,如果还脱不开这个窠臼,真的是无话可说了,所以也就没有考虑。我只是沉醉于椰子岛上这密密的椰林还有碧海,距离村子其实只有几十米,却是如此宁静。林间还会有一些似乎被遗弃的破船倒扣在那里。三次来到这个地方,我心无旁骛,走的几乎都是同样的路。
  2009年的我找了两条渔船,很小很浅的那种,带着我从椰子岛边的村子划向大海。海边的沙滩上只有我们几个人,海水透明得像一块绿水晶,在大朵的白云和细软的白沙映衬下,安静而祥和。带我们来海边的渔民,对此似乎司空见惯,在远处沙滩的高处抽着烟,逆着夕阳,勾勒的剪影煞是好看。
  “原生态”这个想法透着一种城市人的自私,在城市人的眼里,“原生态”是一道风景,而在这中国的最南端,对于当地人来说,则实实在在是一种落后的痛楚。于是,在2009年,我看到了改变。
  但这改变对于我来说,感觉相当痛苦,因为藤桥镇这个名字没有了,而是为了迎合一个海湾的商业开发,变成了“海棠湾镇”。于是我想起黄山市,原来叫做“徽州”,虽然黄山的名气远远大于徽州,但不得不想到“媚俗”这个字眼。
  2009年的我站在这里,不时地,总会想起罗大佑歌里那句“家乡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却失去他们拥有的”。
  幸好,藤桥还有一道名菜——“藤桥排骨”没有改名,这排骨据说是先用蜂蜜浸泡后再油炸成品,脆而不硬,甜而不腻,清爽利口,不粘不黏,78元一份,于是买了一份,大快朵颐。
作者:赫宸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