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寻梦:斜风细雨不须归
http://www.hnta.cn 2009-6-1 来源:21CN 点击:次
在这样一个黄昏,没有斜阳,天气阴沉,我随着长长的旅行团队,走在乌镇千年的石板路上,若不是身边人群杂乱,我定会感觉自己走回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代。两侧均是保存完好的木质房屋,一间紧挨着一间,精雕细刻的门楼,无论是格局还是式样,甚至连那残败的色泽,都透出一种幽远的古意,让人不觉沉浸在历史的幽谷之中,脑中浮现出一幅幅悠远的画面。闭了眼,那身着蓝印花布衣的古典江南女子便从码头上来,穿过曲水桥远远地走来,细雨迷蒙中,撑一把油纸伞,美丽的笑靥幻化成一抹桃花……
沿街衢林立着一间间装饰古朴的店铺和展馆,古香古色的招牌,有蓝印花布艺坊、公生酒糟坊、裱画坊、江南百床馆、江南木雕馆、余榴梁古钱币馆、立志书院等等,一路参观下来,真令人目不暇接。
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茅盾纪念馆”,感觉到的是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重新修缮后的茅盾故居,清净幽雅,分前后两个园子。陈列大厅,一尊茅盾青铜像立于正中,前屋有茅盾少年读书的家塾,茅盾幼年曾与几个堂兄在此接受祖父沈思培的教育。后园是茅盾当年起居生活的屋子,园内还有茅盾当年亲手植下的棕榈树和一丛天竹。茅盾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以及长篇巨著《子夜》,都是取材于乌镇和附近的农村生活。从茅盾故居出来,东面就是茅盾当年读书的小学,现已改为“立志书院”,里面陈列着一百多幅茅盾的照片和实物,以及当代名家的书画作品。
参观“恒源泰染坊”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若大的庭院中,上百匹各种花色的蓝印花布挂在高高的竹竿上,漫天飘舞,仿如深蓝的海洋波浪起伏。穿游其中,拽着布匹裹在身上,仿佛自己就是当年那个一身靛蓝的印染女子。
最后从“修真观”出来,我们租了几条乌篷船沿河道出小镇景区。在橹声欸乃里,回望乌镇,我想到了乌镇一座桥上刻的桥联:“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见吴兴几点远山。”在即将离开这个积蕴了千年古文化的水乡小镇,心中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感情,脑海里忽地蹦出不知哪位诗人的一句诗:“游人只合江南老”,当然诗中的“游人并非我等出来旅游之人,古时指的是离开故里,一生宦游在外之人。
不过,若能有幸在这样的江南水乡终老一生,真是人生的一大福分。当满头苍苍白发时,夕阳下坐在那高高低低的小桥台阶上,看行云,看流水,回首前尘往事,想必心境悠然。在水雾蒙蒙的清晨踱进有名的“访卢馆”茶楼,品一杯当地的“杭白菊”,看杯中菊瓣轻轻舒展,浅浅地啜饮一口,茶色宛若黄玉,菊香扑鼻。一边轻啜,一边欣赏着窗外河面上升起的袅袅雾气。老来若能得此佳境,应是梦里无求了。
不觉间,船已靠岸。我踏上码头的青石台阶,将最后一缕依恋的目光投向乌镇水上人家,暮色里远望去,树的影,桥的影,旧宅的影,都隐没在水里,水波轻漾着……
我不禁在心中默念:乌镇——我一定会旧地重游的。
沿街衢林立着一间间装饰古朴的店铺和展馆,古香古色的招牌,有蓝印花布艺坊、公生酒糟坊、裱画坊、江南百床馆、江南木雕馆、余榴梁古钱币馆、立志书院等等,一路参观下来,真令人目不暇接。
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茅盾纪念馆”,感觉到的是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重新修缮后的茅盾故居,清净幽雅,分前后两个园子。陈列大厅,一尊茅盾青铜像立于正中,前屋有茅盾少年读书的家塾,茅盾幼年曾与几个堂兄在此接受祖父沈思培的教育。后园是茅盾当年起居生活的屋子,园内还有茅盾当年亲手植下的棕榈树和一丛天竹。茅盾的许多文学作品,如《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以及长篇巨著《子夜》,都是取材于乌镇和附近的农村生活。从茅盾故居出来,东面就是茅盾当年读书的小学,现已改为“立志书院”,里面陈列着一百多幅茅盾的照片和实物,以及当代名家的书画作品。
参观“恒源泰染坊”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若大的庭院中,上百匹各种花色的蓝印花布挂在高高的竹竿上,漫天飘舞,仿如深蓝的海洋波浪起伏。穿游其中,拽着布匹裹在身上,仿佛自己就是当年那个一身靛蓝的印染女子。
最后从“修真观”出来,我们租了几条乌篷船沿河道出小镇景区。在橹声欸乃里,回望乌镇,我想到了乌镇一座桥上刻的桥联:“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见吴兴几点远山。”在即将离开这个积蕴了千年古文化的水乡小镇,心中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感情,脑海里忽地蹦出不知哪位诗人的一句诗:“游人只合江南老”,当然诗中的“游人并非我等出来旅游之人,古时指的是离开故里,一生宦游在外之人。
不过,若能有幸在这样的江南水乡终老一生,真是人生的一大福分。当满头苍苍白发时,夕阳下坐在那高高低低的小桥台阶上,看行云,看流水,回首前尘往事,想必心境悠然。在水雾蒙蒙的清晨踱进有名的“访卢馆”茶楼,品一杯当地的“杭白菊”,看杯中菊瓣轻轻舒展,浅浅地啜饮一口,茶色宛若黄玉,菊香扑鼻。一边轻啜,一边欣赏着窗外河面上升起的袅袅雾气。老来若能得此佳境,应是梦里无求了。
不觉间,船已靠岸。我踏上码头的青石台阶,将最后一缕依恋的目光投向乌镇水上人家,暮色里远望去,树的影,桥的影,旧宅的影,都隐没在水里,水波轻漾着……
我不禁在心中默念:乌镇——我一定会旧地重游的。
作者:无维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鼓浪屿:上辈子我一定属于那里 2009-6-1 16:23:05
- 西塘:温柔时光 茉莉花开 2009-6-1 16:23:05
- 凤凰:边城如梦 细雨如诗 2009-6-1 16:23:05
- 三亚:将身体裸露在阳光下 2009-6-1 16:23:05
- "六一"儿童节:带着亲爱的孩子走遍神州 2009-5-31 13:13:00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