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前沿视点 >> 营销方略 >> 正文
对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http://www.hnta.cn 2008-4-28 来源:商务部信息化司 点击: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 (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服务) 的比例关系。按旅游消费的不同用途 , 旅游消费结构可分为“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需求的消费。按这些需求旅游活动的重要性可归为: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 , 如饮食支出、住宿支出、交通支出、游览支出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并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 , 如旅游购物支出、娱乐休闲支出、邮电通讯消费等。
    一、入境过夜旅游消费者旅游消费分析
    旅游消费与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有着紧密联系。在发达国家 , 旅游消费是社会普遍的消费行为 , 是生活已达富裕程度的人们追求享受和发展的消费行为 , 是国民素质较高、法律健全条件下的消费行为 , 是完全市场化的消费行为 , 而且这种消费行为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和全球化。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 中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逐步开放 , 九十年代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 加快了与国际经济运行接轨的步伐 , 促进了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 也促进了入境旅游消费的发展进程。
    1978 年至 1988 年的十年间 , 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从 71.6 万人次发展到 1236.1 万人次 , 增长了16.26 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 2.63 亿美元增加到 22.47 亿美元 , 增长了 7.54 倍。2001 年 , 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发展到 3136.67 万人次 ,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加到 177.92 亿美元 , 分别比 1988 年增长了 1.54 倍和 6.92 倍。
    从中可以看出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 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 旅游消费已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入境过夜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比较与变化规律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中 , 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消费结构比为 8.3:14.6:30.9:3.6:22.5:6.6。消耗在“行”方面的费用最高 ,占 30.9%,“购”方面的消费次之 , 占22.5%, 消耗在“游”方面的费用最少 , 为 3.6%。其中基本旅游消费支出高达 67%, 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仅占消费总额的 32.9%。
    从总体来看 ,2001 年入境过夜旅游者消费结构反映出 , 入境过夜旅游者在我国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 消费结构不合理 , 具体表现在:
    1.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太小。
    入境旅游者用于住宿、餐饮、长途交通、游览等基本旅游消费的支出占总花费的 67.1%。其中长途交通费高的原因是: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 , 众多的文物古迹、名胜景点分布于广阔的地域 , 连绵不断。入境旅游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游览多个景点 , 势必以长途交通工具代步 , 从而形成“行”的高消费比例现象。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应当是有限的 , 在旅游发达国家仅控制在 30-40%。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 , 其支出需求弹性大、有增长潜力 , 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应瞄准的目标。
    2.在旅游总消费中 , 物质资料消费多 , 精神资料消费少。
    入境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为 10.2%, 说明我国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还没有充分重视旅游景点和其他配套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 , 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项目组织太少。
    3.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 , 入境旅游者来中国大都以观光为主 , 而目前我国的观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别旅游产品人均支出少。这说明我国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层次低 , 质量不高 , 开发创新力度不够 , 还不足以吸引广大入境旅游者。
    从 1988 年至 1993 年五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的变化情况来看 , 入境旅游者用于“吃住行”方面的消费总和均占总花费的 60% 左右 , 其中 1993 年高达 69.6%, 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只占 25%。此外 , 这五年间用于“住”、“行”的消费支出略呈上升 , 用于餐饮的消费比例上下摆动 , 相邻两年差 2 个百分点 , 而入境旅游者购买商品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
    从 1994 年至 2001 年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来看 , 入境旅游者用于“吃、住、行、游”方面的消费比重正在逐年下降 , 用于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在稳步上升。此外 , 在基本旅游消费方面 , 虽然用于“行”的费用比例略有增长 , 但用于“住”的费用比例却在稳步下降 , 用于“吃”的费用比例也在明显下降。用于景点游览的费用比例先是在 5% 上下徘徊,2000 年后呈下降趋势。而在非基本旅游消费方面 , 用于“购”的消费在前五年一直保持在 20% 的比例 ,2001 年呈上升趋势。用于“娱”的消费支出虽在 5% 的比例内变化 , 但始终保持着上升势头。用于其他服务的消费比例也呈稳步上升的势头 , 在 10% 和 15% 的范围内变化。
    尽管直至2001年 , 我国的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 , 但它经历了稳定调整的发展过程 ,“吃、住、行、游”等基本旅游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 , 而“购、娱”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 , 并有望持续发展 , 逐步向合理状态的标准逼近 , 其发展潜力也非常大。
    三、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及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 , 国际上规定其最低警戒线为30%, 旅游发达国家已高达 60% 以上。我国入境旅游者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例虽呈稳步上升趋势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 只占旅游消费总支出的 33% 左右 , 且多年来始终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变化 , 差距甚远。
    根据国际旅游消费合理化的标准 , 我国的旅游消费结构可以分三步达标:首先 , 在近几年内力争使人境过夜旅游的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超过警戒线 , 达到 30%, 并持续发展。其次 , 利用 2008 年奥运会、2010 年世博会在中国举行的契机 , 使该指标上升到 40-50%;第三 , 经过 2010-2020 年十年的努力 , 达到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占旅游消费总支出 60% 以上比例的水平 , 使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强国。
    旅游消费结构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 , 其中旅游产品的结构、旅游产品的质量是直接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关键因素。
    旅游产品是综合性产品。向旅游者提供的住宿、饮食、交通、游览、娱乐和购物等各类产品的生产比例是否合理 , 各种产品的内部结构是否恰当 , 直接影响旅游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在国民经济中向旅游业提供服务的各有关部门的组织结构如果不合理 , 不能形成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产业网 , 就会导致比例失调 , 各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 , 造成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
    例如 , 长期以来 , 我国在旅游产品结构的政策上有所偏斜 , 重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宾馆建设 , 轻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因此旅游购物赶不上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虽然在旅游业发展的前期 , 优先开发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是在情理之中。但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 仍不重视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 , 就必然引起旅游消费的不合理状态。我国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的销售收入占总体旅游收入的比重一直在 20% 的水平上徘徊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要尽快引导旅游消费结构趋向合理化 , 应从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的政策着手 , 加强对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 发展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 , 并努力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要重视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研制 , 开发既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 又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 , 显示旅游者生活经历 , 适应旅游者精神消费需求的旅游商品 , 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品、食品茶叶、服装丝绸、陶器瓷器、文物复制品、字画等 , 以满足海内外旅游者的需求。要提高服务效率 , 为旅游者提供方便 , 节省旅游者的时间。例如 , 建设更多的精品特色购物街 , 通过导游导购加强宣传力度 , 并尽快全面推行金融网卡的应用 , 增设销售网点 , 增加免税商店的数量和地域分布 , 完善入境旅游者的购物退税制度、保险制度 , 健全邮购、托运体系等 , 形成覆盖全国和延伸到国外的普遍的经营网络 , 方便入境旅游者购买高品味的旅游商品。还要注意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 以诚挚热情的服务态度和合理的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此外 , 还应该迅速扩大旅游者的娱乐范围 , 加强“娱”的基础建设 , 提高“娱”方面的旅游服务质量 , 这也是调整旅游产品结构 , 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 引导旅游消费结构合理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调查反映 , 旅游者用于“娱”方面的消费非常低 , 只在 5% 徘徊 , 说明我国的旅游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入境旅游者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现代社会 , 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旅游消费方式的娱乐性、趣味性、综合性 , 希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支付能力去选择自己向往的消费方式 ,“娱乐”的消费个性化也越来越突出。要为旅游者提供可选择的多项内容 , 提高“娱乐”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 , 努力开拓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我国有 56 个民族 , 风俗风情乃至民族服饰、歌舞均反映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 , 可以进一步开发这些民族风情娱乐产品。如欣赏地方特色民族歌舞、文艺表演 , 品尝民族饮食风味 , 欣赏民族服饰等 , 扩大旅游者“娱乐”的选择空间。让入境旅游者在追逐流行时尚的同时 , 品味中华民族风情。
    同时 , 还须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据有关资料显示 , 世界旅游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有三个:一是观光旅游份额逐步下降 , 商务、购物旅游活动比重上升;二是自然风光旅游产品份额减少 , 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份额直线上升;三是度假旅游逐步兴起并走向成熟。我国历史悠久 , 民族众多 , 文物古迹、历史名胜各具特色 , 体现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且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发展很有基础 , 工农业部门完整、产品丰富 , 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景观。
    努力开发度假旅游产品 , 这是对观光旅游的发展和提高。学术界普遍认为 , 度假旅游的兴起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各地可多建设自然风光好 , 同时又具有文化气氛的度假区 , 开展以休闲为主的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另外 , 我国许多地区有秀丽的森林 , 奇特的山水 , 珍稀的动植物 , 可形成徒步、自行车越野、观鸟、狩猎、漂流、动植物研究、森林探险等系列生态旅游产品。中国还有丰富的雪资源、湿地、草地、农业生态等 , 它们都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
    应当进一步挖掘开拓所有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 , 建设更多的博物馆、文化馆、民俗文化展馆、艺术剧场、俱乐部等场所 , 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娱乐含量 , 营造旅游历程中的文化氛围 , 构筑文化意境。
    旅游消费结构由不合理状态向合理状态的不断逼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依据合理消费结构的主要指标 , 正确分析当前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 , 并在此基础上有步骤地调整旅游产品结构 , 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作者:
(责任编辑:henan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