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休闲一角 >> 正文
央视女编导为户口被骗色骗财说明了啥?
http://www.hnta.cn 2009-5-2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点击:
    为取得北京户口,20多岁的央视女记者张某被“国情局局长”骗财、骗色。日前,假冒“国情局长”的程朝俊一审被海淀法院判刑10年半。 (24日新京报)

  如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骗案屡见不鲜,骗术也是花样百出,的确让人防不胜防。然而,凭借央视女编导的智商,竟然没有能够识破骗局,为了一个北京户口,既破财又失身,未免太荒诞。尽管这其中有社会阅历不深,比较单纯或幼稚的因素,但根由也许远非如此,而从更深的层次折射出社会制度之恶。

  当下,“潜规则”一词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之高有目共睹,无论是官场上、影视娱乐圈,不时爆出有关权、钱、色勾勾搭搭的潜规则新闻,而且其中确实不乏成功先例,因而,虽然身为女编导,碍于能力有限,在通过常规渠道无计可施时,便试图效仿他人走“潜规则”的路线,也就不足为怪。

  户籍制度的改革近一段时期以来比较热门、同时也相当沉重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有无户口在公共资源的享受权利上有着天壤之别,往往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这位女编导未必没有考虑到自己遭遇的可能是一场骗局,也未必不知道其中的风险有多大,可为什么还不惜下“血本” 去赌一把?因为在她看来,值!

  在常人的想像中,年纪轻轻的女编导能够到央视高就,当属能力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可能力再大,终究闯不过现行户籍制度这一关,最终跳进了骗子设下的户口陷阱。那个“国情局局长”程朝俊,还真深谙“国情”,摸清了现行制度方面的障碍和漏洞以及人们因此而形成的思维定势,虽然骗术不算高明,骗财骗色却屡屡得逞。

  因而,要防止诸如此类的骗局发生,既要教育增强防骗意识,提高识别能力、防骗能力,加大对各种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相关制度的修补和完善也忽视不得。
作者:范子军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