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烧蜂窝煤曾经很时髦
http://www.hnta.cn 2010-1-26 来源:大河报 点击:

    双休日,猫在新居的地下室里整理书籍,不经意间在一个笔记本里翻出两张折叠着的煤票,一张是1992年的,一张是1993年的(如图)。这两张整版的煤票为什么静静地躺在这里?回忆起来依稀记得,那时郑州的物资供应已基本放开,包括居民生活用煤等已经不要票了,照常发票只是为了应急而已。
  看见煤票,就想起了烧蜂窝煤的岁月。20世纪60年代初,蜂窝煤是在首都北京等大城市才能看到的新生事物,大部分郑州市民烧的还是散煤。烧散煤不仅脏,而且很麻烦、很累人,天天都要和煤。和煤时,首先要把面煤和一种俗称“煤土”的黏土按比例掺和到一块儿,加水后则要不惜体力地用铁锨反复翻拍才能和匀和好。生火也不轻松,要劈柴并找来废旧油毛毡之类的易燃物引火,烟熏火燎,呛得人一把鼻涕一把泪。
  20世纪70年代后,蜂窝煤逐渐进入省会居民家庭。烧蜂窝煤比烧散煤不知道要省多少劲,只要把火眼对正,风门打开,火很快就上来了;换煤只需将乏煤取出,上面再放上新煤即可;封火也很简单,压上两块煤,把煤眼适当错开,再把下边的风门挡板插好便大功告成。一般不会灭,而且第二天不用加煤就可以做早饭。即便偶尔灭一次火,也无需生火,到邻居家换一块燃煤即可。
  就我本人而言,烧蜂窝煤还给我带来过意外的骄傲和自豪。我在锅炉厂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厂里的工人师傅根据锅炉的水暖结构,自制出了节能型水箱式蜂窝煤炉。这种炉子是用钢板和钢管做一个内径大于炉腔的水箱,水箱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低端接通自来水,利用蜂窝煤使用中所散发的余热温暖水箱中的水,高端出来的即是热乎乎的热水了。这种不用多烧煤就能产生热水的蜂窝煤炉很快从我们厂传开了,很多人慕名到我们厂职工家中参观求助。我本人就曾给几位朋友帮过忙,后来,一些厂商及焊接店铺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加工销售。
  新世纪以来,蜂窝煤逐渐退出省会居民家庭,如今,恐怕只有在城乡接合部才能看到它了。掐指算来,蜂窝煤曾经温暖我们这座城市许许多多家庭30多年,其间虽然有罐装液化气出现,但由于价格较高及搬运不便等,多数人家只是炒菜时才使用液化气灶,烧水、做饭、取暖、洗澡使用的还是蜂窝煤炉。
  曾经天不亮就推着家里的小推车去排队买蜂窝煤,也曾经用自制的蜂窝煤模具挥汗如雨地打过蜂窝煤,还曾经投书报纸呼吁过“煤店为啥不换煤”,但印象更深的还是一家人围着蜂窝煤炉子吃大锅菜的温馨场景。
作者:赵成义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