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互联 >> 正文
《大河报》大旅游焕彩中原经济区
http://www.hnta.cn 2013-7-30 10:28:33 来源:大河报 点击:

     编前:7月17日,由晋城市旅游文物局联袂大河报举办的“2013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联盟高峰论坛”成功召开,我省多位著名旅游界专家分别主持了“构筑太行山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大黄河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化”等主题论坛,为中原经济区旅游的大融合、大发展、大繁荣建言献策。本报摘编各位专家的演讲精髓,邀百万读者共享智慧盛宴!

城市谋转型 旅游求跨越
□郑泰森(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对于众多中原经济区城市来说,正处在“煤炭转旅游,观光转休闲(度假)”的转型发展的历史节点。“双转”的决心、路径和举措,是这些城市能否华丽转身,真正实现产业之善,生态、人文之美的关键所在。

    一个城市主导产业的确立,一般依托当地的比较优势,经长期大力培育,使比较优势最大化。独特的太行山、伏牛山等山地旅游资源与煤炭资源共同构成这些城市的比较优势。因此,这些城市提出“旅游兴市”战略,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使旅游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城市的旅游业从小到大,并且为从大到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业已基本具备接续煤电、化工产业成为这些城市新的主导产业的基础条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上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旅游业作为这些城市经济转型重点培育的产业,其本身也处于以观光旅游为主导,向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转变的关键阶段。很多城市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仍然不够大,不够强,缺乏综合性、常态化的产业扶持政策,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产业链存在“缺链”、“断链”问题,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策划创意,适应休闲度假需求的新业态发展缓慢等,这些都是旅游业转型发展亟须强化的关键环节。

    国家给予中原经济区在“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广阔领域“先行先试”的政策,为这些城市的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转型的内生动力强劲。现代交通打破了高山大河的阻隔,使中原经济区区域内客流和物流更为便捷,旅游板块更是山水相连。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使这一区域的经济和人员往来更为密切,将为地方的“两转”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构筑太行山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
□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
    太行山绵延河南的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河北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以及山西的阳泉、长冶、晋城,峰多、峡壮、洞幽、泉珍,是界标之山、母亲之山、精神之山、英雄之山、质朴之山与包容之山。

    太行山的文化与生态是太行山休闲旅游发展的方向。旅游业的发展正在由观光游向观光与休闲并重转变。太行山休闲旅游的发展要把握好四个结合。一是要把握好观光与休闲的结合。旅游的基本层面是观光,观光游是旅游的永恒特质,不要把观光与休闲对立起来,要强调“住下来观光”与“住下来体验”,是观光中的体验,体验中的休闲。因此,太行山休闲旅游带是在观光景点的基础上,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拉长。二是要把握好文化与生态的结合。太行山是文化山,更是生态山,太行山的文化与生态是一种有机融合,因此太行山旅游的休闲体验,是一种自然的人文韵味,是文化与生态的有机交融。三是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太行山旅游开发经历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阶段,新阶段更要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上下功夫,党政主导要更好地体现在服务上。四是把握好传统业态与新型模式的结合。以旅行社为团队游载体的传统业态,虽然受到自驾游、自由行、个性游的挑战,但仍是景区游客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市场营销中要对不同群体进行专门的营销,以个性化营销与细化宣传,开拓景区新客源。

    太行山休闲旅游带的建设重在顶层设计关键在整合。一是基础设施要整合。太行山休闲旅游带,不仅在各省之间缺少整合,而且在省内市内要先行整合,最基本的整合是交通道路的整合,以便于旅游带的形成。二是景区资源产品要整合。太行山景区多为小散乱,要在适当的区域,在政府的推动下,利用市场运作,加快景区间的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产品互补、资源丰富的大型景区,为形成龙头产品创造条件。三是品牌与市场营销要整合。要形成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太行山旅游”品牌,加强景区间市场营销的协同宣传力度,真正使太行山旅游国内知名,国际闻名。四是在整合的基础上龙头带动。要结合各自区域的特点,有意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景区,针对不同游客要求,多层次全方位打造各类产品,并形成高端度假产品。 

作者:网络来源 通讯员:
(责任编辑:申志)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