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互联 >> 正文
《河南日报》“旅游+”时代如何做好加法?
http://www.hnta.cn 2015/6/25 14:35:40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互联网+”的句式,着重强调互联网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引领、带动、改造和提升作用。“新常态”下,旅游对相关领域的渗透、对相关资源的整合、对相关产业的融合、对相关业态的催生,与“互联网+”有异曲同工之妙。旅游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之深刻、覆盖之全面、辐射之强烈,已经超越了单纯行业的概念和单一产业的范畴,可以说,“旅游+”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已经呼之欲出、势不可当。做好旅游加法势在必行,既是经济发展规律所定,也是产业所需,使命所系。既要把握好消费导向、利益导向又要把握好价值导向、体制导向。具体表现为:

    (一)旅游+产业模式。“旅游+第一产业”:旅游与种植业、渔业结合,出现以观赏、采摘、加工、垂钓为活动内容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林业结合,出现以观光、休闲、疗养为活动内容的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养生旅游;与牧业和副业结合,使大量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走进千家万户。农业为旅游提供资源,满足游客亲近自然、增长知识、放松身心、怀念故土的需求。旅游缩短营销链条、增加农产品价值,并带动农民就地转业、提高农民收入。“旅游+第二产业”: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开发工业旅游项目,如青岛海尔、广东美的,加工业如双汇集团、宛西制药。

    (二)旅游+服务模式。“旅游+第三产业”混搭产生的新型旅游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结合,交通运输为旅游提供“行”的支持,旅游发展为交通运输开发客源市场、增添旅途乐趣。旅游业与房地产管理业结合,促进了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使温泉旅游、滨海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运动康疗等有了住宿的依托,同时催生出产权酒店、养老休闲酒店等旅游地产和新型酒店经营模式。

    (三)旅游+文化模式。教育与旅游结合,产生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文化与旅游结合最为紧密,主题公园、旅游演艺节目,具有地域特色的曲艺、戏曲、杂技、民俗表演、文化巡游等活动,新兴的动漫产业、手工艺品、行为艺术、画廊、酒吧等文化元素的渗透,增强了旅游的趣味和品位,同时传承文明、促进文化创新。卫生与旅游结合,推动疗养康复、养生度假、美容保健、特色医疗等医疗旅游项目发展。以攀岩、蹦极、登山、滑雪、潜水、冲浪、拓展等为内容体育旅游既满足小众化、散客化旅游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也推动体育用品、户外活动用品、特殊体育装备产业的发展。

    (四)旅游+科技模式。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普及,科技旅游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但科技对旅游的支撑作用则更显突出。以信息技术为例,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动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实现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监控、指挥调度、虚拟旅游,基于定位的导航、咨询、社交、救助等服务,智慧旅游加快推进散客出游方式的发展,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的智慧化程度,深刻改变着游客与客源地、目的地的关系。

(五)旅游+空间模式。“旅游+城市”:城市拥有科技文化资源、现代工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等,是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商业旅游、会展旅游、美食旅游、购物旅游、环城市休憩带等发展的重要空间。城市旅游活动的开展,增添城市文化内涵、丰富城市生活内容、影响城市规划设计,在集合效应下形成城市整体形象、构建都市旅游的发展基础。“旅游+乡镇”:乡野山村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明、文化遗址等,对于观光、休闲、体验、探险是不可或缺的吸引,乡村旅游融合农业观光旅游、乡村度假旅游、古村古镇旅游、康体养生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甚至会展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以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空间特点满足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
作者:张凤有 通讯员:本站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络旅游节热门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