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http://www.hnta.cn 2015/8/18 11:07:53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姓氏文化起源地。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2014年新闻界新春茶话会上曾说,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是最深的根本,要把这种寻根或根亲文化利用好,借助一定的载体,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支,一千多年以前,他们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出发,历经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迁徙到我国东南部的闽粤赣一带,开始了客居异乡的“客家人”生活。他们把中原文化的种子带到这里,又从这里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了充分利用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展与闽粤赣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经河南、福建、广东三省旅游、新闻媒体协商,决定从今年起,联手共同打造“重走客家路”旅游产品。8月12日,“重走客家路”大型主题旅游推广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正式启动。8月13日,河南省旅游局在福州举行了“重走客家路”旅游推介会。8月14日,河南省旅游局又在福建龙岩举办了与当地旅游业恳谈会,希望通过“重走客家路”旅游推广活动,让每一个旅游者都能从旅游中,了解客家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贡献力量。
“重走客家路”,为文化软实力提升打基础。中华文化基因里,河洛文化是重要的根脉。从中原散布出去的河洛文化,随着客家人的脚步,把中华儿女勤劳坚韧、团结和谐、爱国爱家等种种精神文化品质,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挖掘、宣传河洛文化等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提升这种文化的软实力,让全世界感受到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无与伦比的美,有助于国人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共识、凝聚人心、促进团结。
“重走客家路”,为“一带一路”融合架桥梁。洛阳是客家人的起源地,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而闽粤两地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河南老家人去闽粤寻亲,闽粤客家人到河南寻根,通过旅游交流这个桥梁,把“一带一路”连接在一起,把文化资源变成旅游资源,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为“一带一路”腾飞做出旅游业应有的贡献。
对于“重走客家路”涉及的河洛文化挖掘、弘扬等问题,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要开发河南的文化资源产生健康的GDP
这种不忘本,能够记得自己是“河洛郎”,河洛文化这个根,是走到哪里都不会变的。
客家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国内的一个概念,如果扩展到全世界,包括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这些地方,应该说大都是客家人。他们是海外的客家人;海内的客家人,大多数到了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因为北方那时发生战乱,这些人一部分漂流出海;另一部分,就是留在大陆,找一个安定的地方,暂时谋生。形成了外地的这种客家人。
那么就是说,这种不忘本,能够记得自己是“河洛郎”,这不光是中国的概念,包括现在到马来西亚去,那里的人春节、复活节、圣诞节,都过。外头都有祠堂。所有的这些东西,遵循着华夏民族文化,河洛文化这个根,是走到哪里都不会变的。
在多少年前,美国评选我为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当时,他们让我题词,我就说,华夏民族文化是不以事易,不以时易,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这样一个强势文化。
这种文化本身所具备的这种强势的特点,也就是带给我们客家文化的特色。
河洛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的根。
从“河图洛书”就开始有了文明,这是早期的发展。讲到世界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埃及,古希腊,说中国的时候,没有说古代,说是黄河流域的中国。由这种文化延伸出来的、这种华夏民族文化,可以说是带有一定的普及性和深入性,还有它的历史绵延性。
可以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特例。或者说是世界民族文化当中唯一的一支根,永不凋谢的一支“奇葩”。
河洛文化在世界上属于一个强势文化,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那么,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它本身所具备的这种璀璨性,就是非常灿烂,非常迷人,非常丰富多彩的,这一点,可以说是走到福建,就说“河洛郎”;走到马来西亚,就说我是河南人,我是中国人。
这本身就证明这种文化的生命力。他们在那里创造文化的GDP。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河洛文化的文化,也不是弱势。
“河洛郎”创造了新的辉煌。“河洛郎”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原上的东西了。就是带上中原河洛文化,到了福建,和当地的人民,还有沿海的商贸来往,包括国外的多元文化的这种文化,和他们这种地方结合起来,之所以称为“河洛郎”,证明我是谁的子孙,这一点永远不会变。他是要向世界上的人,来张扬这样一种思路。从这个文化根上来分,还是我们从中原文化走出去的一种优秀的文化。
从函谷关向东看,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文化的长龙。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线。
孔子自己的学说,就讲:吾从周。周在哪里?在洛阳。还是河洛文化。孔子自己七世祖宗,在商丘。是从河南迁到鲁国去,在鲁国又研究河南,得出这么一种文化,这么一种学说,包括道教,包括佛教。
从函谷关向东看,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文化的长龙。
函谷关是老子书写《道德经》的地方。往东,一直到商丘的永城,是刘邦起义的地方,也是陈胜埋葬的地方。而且那里有大规模的汉墓群,都在商丘那个地方。就是这样沿途一路走过去,到邙山这个地带,向东延伸这么一条线,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线,都集中在河南。
那么,从这一条文化线上,我们读一读东周列国志,读一读二十四史,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线。文化长龙,基本上全都在河南。至于说汉唐以后往外的有些散布,那是中原文化的一种散布。
整个中国的文化主体,不论在什么时间,不论在什么地方,它都屹立在河南。这一点可以说是不能动摇的。
河南文化能够勃兴起来,能够繁荣,能够发展,就等于是中国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起来了。
河南本身是个文化大省,而且我们本身对于外界的文化,还有支援的任务。拓展我们河南的文化,能够使我们文化勃兴,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勃兴有意义。在一次会议上,我谈到,河南的文化兴,就是中国的文化兴。河南的文化拓展起来了,就是中国的文化繁荣了。
中原经济区应该是一个如花似玉的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不能够像意大利的金币一样,干瘪瘪的,除了它自身这种颜色的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外,没有任何价值。
中原经济区应该是一个雍容华贵的、拥有贵族气质的、充满了书卷气质、充满了历史气息的、如花似玉的中原经济区。应该是一个花团锦簇的中原经济区。
那么,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经济的发展,我们GDP的发展,和我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有一个相匹配的一种共同的发展。
我们河南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把河南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来,产生健康的GDP。
追思河洛文化,就是要对它进行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文化发展基调,就没有品牌。我们河南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把河南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来,产生健康的GDP。
河洛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振兴、繁荣和发展,甚至河南文化对全世界文化的勃兴和发展,都具有不可逾夺的伟大的价值。
怎样能使我们河南的河洛文化,在世界上有所勃兴?不仅福建有“河洛郎”,也应该看到全世界都有、尤其是东南亚国家都有“河洛郎”,都有从中原散布出去的河洛文化这种勃兴,需要我们对文化进行分析、解剖,让文化更健康起来,产生健康的GDP。让全世界感受到我们文化的大美和河洛文化总体无与伦比的这种美。
我们不能光是以拥有而自豪,而要把这些拥有变成新的自豪;把这种拥有,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这是我们河南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和任务。把河南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来,把这个树变成梧桐树,招这个凤凰来。
河南、福建、广东三省联动
“重走客家路”旅游推广活动启动
8月12日上午,“重走客家路”旅游推广活动启动仪式暨产品研讨会在郑州举办。河南省旅游局局长寇武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王亚明、河南省侨联主席董锦燕等出席启动仪式。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旅游业界人士对客家行旅游产品进行了深入探讨。
唯唯客家,系出中原。1600多年前,第一批中原儿女从黄河岸边的洛阳出发,踏上了漫长的南迁之旅,经历了千百年的辗转迁徙,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鲜明文化特色的新的民系——客家人。他们在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开枝散叶,继而播迁到我国港澳台和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1.2亿客家人遍及五湖四海,但都不曾忘记自己的先祖是来自中原。时至今日,河南不少地方仍然保留着客家先祖的遗迹。洛阳汉魏故城区域的偃师,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全球客属的主要祖根地,“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纪念碑”在此落成。开封有珠玑巷、守望阁,用以展示客家名流事迹和姓氏族谱。“开漳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是河南固始县人,建在固始县西九华山上的寻根楼,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寻亲的必去之地。
寇武江说,近年来,河南、福建、广东三省旅游交流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市场基础。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进一步拉近闽粤豫三地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共同打造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三地游客有效互动,进而吸引更多的港澳台及海外客家人到闽粤豫寻根旅游,共同拓展境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给全世界客家人乃至华人华侨铺筑一条回归老家的精神之路。
王亚明在致辞中表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新发布的《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全国39家报业集团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平均资产总利润率排名第四,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位居第六位,位居中部省份报业集团首位。此次河南日报联合福建日报、南方日报等党报媒体资源,与三省旅游系统、侨务系统,联合策划举办“重走客家路”主题旅游推广活动,强强联合,将产生聚合效应,把河南的文化资源传播出去,提升“老家河南”的品牌影响力,为客家亲人回河南老家探亲旅游、投资兴商建起便捷的桥梁。从而以旅游拉动消费,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硬实力,为中原经济区腾飞贡献力量。
董锦燕称,中原始终是客家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客家人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执著的乡土情怀,有着强大的文化基因。2003年在郑州召开的第1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14年在开封召开的第27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很好地宣传、推介了河南。此次“重走客家路”主打“感情牌”,叫响“老家河南”品牌口号,今后还可以继续在香港、台湾及海外市场针对客家人推广以“重走客家路”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客家乡亲来豫寻根旅游。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旅游局、福建省旅游局、广东省旅游局主办,河南日报、福建日报、南方日报协办,河南省侨联为支持单位。
河南,外在很古典内在很时尚
8月13日上午,由河南、广东、福建三省旅游局主办的“重走客家路”主题旅游推广活动在福州举行。河南省旅游局局长寇武江、巡视员何琳,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陈奕辉及旅游业界的代表参加了推介会。
河南省旅游局巡视员何琳对河南旅游资源作了介绍。河南有新郑黄帝故里、周口太昊陵、洛阳偃师客家首次南迁出发地、开封珠玑巷、固始寻根楼等,与客家人相关的寻根问祖路线,还拥有中国八大古都的四个古都资源。河南也是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旅游目的地。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传统景区闻名遐迩,新开发的开封小宋城、七盛角,是有北宋风味的休闲之地。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禅宗音乐·少林大典》、《功夫诗九卷》,各有特色。云台山、万仙山、嵖岈山等山水资源透着太行山脉的雄奇。饮食方面,有洛阳真不同水席、开封小笼灌汤包等美食。
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陈奕辉在致辞中表示,福建省拥有武夷山、福建土楼、中国(泰宁)丹霞三个世界遗产,形成了“一杯茶、一座山(世界双遗产武夷山)、一座楼(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一座城(海上国际花园城市厦门)、一条海上丝路”五大旅游产品体系。福建也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他们守望中原文化的内核,历经数百年的兼容并蓄,形成汉民族中一支个性鲜明的客家民系。如今,福建约有500万的客家人,在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主要是以客家人为主。三明宁化石壁作为客家早期的聚散中心,成为世界客家祖地。三明作为客家大市,被称为“客家祖域,海西明珠”,举世瞩目的福建土楼就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本场活动还成立了“重走客家路旅行社推广联盟”,为旅游达人授旗,邀约媒体及旅游达人赴河南踩线,意在三省联手,讲好客家故事,实现三省间游客互动,河南老家人到闽粤两地开展寻亲游,闽粤两地到河南开展寻根游,让传统文化走向当代百姓生活。
河南人寻亲,闽粤人寻根,是个庞大的市场
8月14日,“重走客家路”旅游推广活动在福建龙岩举行业界恳谈会。龙岩和郑州两地旅行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老家人,我们等你们等得好辛苦!”福建龙岩长汀县古韵汀州旅行社总经理丁强强一句饱含深情的呼唤,一下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丁强强说,汀州最大的旅行社就叫中原国际旅行社,可见中原二字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丁强强介绍,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从小他就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直到现在,村里的老人过世,后人都要朝着北方拜三拜,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客家人聚族而居,非常重视清明节和春节这两个大节日,这都和中原人很相近。另外,村里老人穿的大襟衫据说和河南当地老人穿的款式都一样。客家人来到南方生活很不容易,这种怀念故土的情节是留在本地的人所感受不到的。因此,就像离散的孩子想找妈妈一样,在外的客家人寻根祭祖的愿望特别强烈,想回到妈妈的怀抱,离开千年,也要看看自己的老家。而老家人也想看看,当年离家的孩子在外生活得怎么样。因此,“重走客家路”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要把一种精神、一种牵挂、一种情感融入进去。河南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福建也已经有知名度,但大部分都停留在政要、大人物层面。但实际上,普通客家老百姓回去寻根的愿望也很强烈,建议这个平台能结合一下旅游项目,细化到每个村每个人,每个姓氏,回河南寻根,拓展开来,这将是个庞大的旅游市场。
福建龙岩交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巧云说,自己家的族谱有明确记载,来自于河南固始县。河南与闵粤赣有剪不断的“乡愁”。姓氏文化、宗亲文化这一块,源头在河南,我觉得这一块河南一定要抓住。河南的不少传统在客家这里保存得很好,河南客人也可以打寻亲牌,到福建看一看,进行双向互动,让河南人寻亲,让闽粤人寻根。
某旅行社经理吴海燕说,“重走客家路”关键在于“重”字,就是要回去,回去以后能看到什么很重要。建议河南恢复展示旅游行业需要的内容,如姓氏祭拜的宗祠、反应客家风情的舞蹈、婚礼民俗等,从而增强寻根游的体验感与附加值。
旅游要互动,交通是关键。两地旅游业界还围绕着交通、踩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形成了具体可行的旅游线路。
专家纵论:河洛文化资源如何变为旅游资源?
时间:2015年8月12日上午 地点:大河锦江
■郑州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崔灿
“客家遍环宇,中原乃故乡。方言仍河洛,礼俗仍晋唐。”
我用几句诗来概括客家文化。
“客家遍环宇”。环宇是世界各地,客家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那一带更多。
“中原乃故乡”。中原就是客家人的故乡。
“方言仍河洛”。说的方言还是河洛话,保存了中原河洛话。中原很广,但是河洛是个中心,保存的是以河洛为基础的中原文化。
“礼俗仍晋唐”。客家人遵循的礼制大部分都是晋唐时期的。
中原汉民第一次南迁,就是“五胡乱华”,引起了中原的大乱,少数民族疯狂入侵,入侵以后当时在洛阳的朝廷过江跑了,当时洛阳地区饥饿相当严重,一个是兵灾,一个是蝗灾,实在是不能生存了。一开始过了淮河,少数民族过不来了,就先在那儿停顿一下,所以在固始一代停留比较久,停顿的人也比较多。后来少数民族打过淮河了,再逃,就是顺着往前走,到安徽,再到长江边。先是不过长江,等着回中原。但是少数民族打过长江了,就过长江了,过了长江以后一直到江西,再到赣南,到赣南停下来这是第一次。这一路上,少壮的生存下来了,老弱病残的一般都活不成,活下来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到那儿去以后,好地方都被先去的汉人占据了,就只好在没人住的地方重建家园。然后不断地迁徙,就慢慢的迁到了福建省的闽西。
第二次中原汉民大批南迁是唐末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源自河南,官吏绅士再一次南迁。
第三次中原汉民大批南迁,是金元入侵至南宋灭亡。河南境内是主战场,导致大批宋室宗亲、达官贵人、能工巧匠纷纷南迁。
这次开这个会非常好,我们是客家南迁的发源地,这些省都是主居留地,发展旅游非常好。
■河南省侨联副主席 沈钊昌
客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刻苦勤俭,精诚团结,尊老敬祖、爱国爱乡等。这种思想要好好的宣传、弘扬。
这次举办这样的一个活动,我认为意义非常深远。尤其是联合三省的旅游部门,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宣传我们客家文化、客家旅游,客家的一些产品推广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进行广泛地交流,这是个载体。
我是福建龙岩的客家人,从小都在农村长大,我们客家人的这种思想,这种精神我认为也是值得我们在一块探讨的。
首先是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当时我们非常艰难的在农村里面的山沟沟里住,为什么我们会住在山沟里面,住在非常偏的地方?因为当时我们是逃难逃出去的,在当地很多好的地方好的地段都被当地人占据了,我们只能在最偏僻的地方生存下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天早上五点钟,我爸爸就把我叫起来上山砍柴。因此只有靠读书才能走出去,这是我们客家的唯一一条出路。
其次是客家人非常重视礼节。比如说逢年过节一定要让爷爷奶奶等长辈先上座以后小孩才能入座。春节期间杀鸡,一定要把鸡腿先给老人家吃,我们不能吃,这是尊老。
还有就是客家人讲究和谐。这个从客家人居住的土楼就能看出来。客家人平时吃饭的时候可以互相走动,你想吃什么菜可以随便夹,根本不需要打招呼。我小时候拿着一个碗,一碗米饭没有菜,到每家夹两筷子菜就吃饱了,感觉非常亲切。客家就是小社会大家庭,非常的和谐。
客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刻苦勤俭、精诚团结、尊老敬祖、爱国爱乡等。所以这次的推广活动,一定要把客家精神这种文化好好的宣传、弘扬,将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河南省客家联合会副会长、作家
王友谊
打造一条回归河南老家的路,找到了血脉的根。增强客家人和华人华侨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根。
我分享一下河南与客家的关系。首先谈谈洛阳与客家的渊源,中华文化的主题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洛阳也是客家人的祖根地,在客家居住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许多以洛阳为地名和纪念性的建筑,那里的客家人仍然保持着许多中原人的生活习俗。比如许多祠堂前悬挂着“魂系中原 根在河洛”的牌匾。为了怀念家乡,福建那边有很多以洛阳命名的地标,如洛阳江、洛阳桥、洛阳村,还有洛阳镇。跟洛阳相关的旅游景点,第一是偃师汉魏古城遗址。客家人根源在河洛,客家文化叫做河洛文化。而要选择一处具体地方作为河洛地区河洛文化的象征和代表的话,位于河洛地区核心部位的汉魏古城是最合适不过的。另外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官林、周公庙、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也都与客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接下来想谈谈信阳固始与客家的渊源,“开漳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就是河南固始县人,其后裔遍布港澳台。相关的旅游景点有固始的根亲博物馆,根亲广场。还有陈元光将军祠、王审知故居、郑成功墓等。
郑州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景点,第一个是黄河游览区,有炎黄像,还有黄河母亲河,有世界客属18届恳亲大会纪念碑。另外,郑州这一块还有新郑黄帝故里,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的拜祖大典,已经有很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接下来谈谈开封与客家的渊源,对客家人来说开封是神圣的地方,在许多家族当中记载自己祖先是从珠玑巷迁来的。宋代因为战乱,不少人纷纷南迁,在越国岭南的南雄暂时住下来,为怀念开封珠玑巷,南方不少地名取名为珠玑巷,珠玑巷的谐音是祖记,我理解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含着泪珠祭祖,也是说明游子在外对家乡的思念。开封跟客家相关的旅游景点第一个就是珠玑巷,客家文化展示区,位于龙亭文化产业区内。客家的守望阁也是必去之地。另外包公府、清明上河园,因为是宋代主题的景区也是跟客家有着很深厚的渊源。
我认为本次“重走客家路”活动既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是一次客家精神的探寻之旅,也是一次祖根圣地的回归之旅,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之旅。是情系海内外游子的精神纽带,是传播中原厚重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展现中原祖根地的风采,推广“老家河南”这张名片的一项盛事。“重走客家路”旅游活动不仅为福建、广东、江西等省的游客打造一条回归河南老家的路,找到了血脉的根。更是增强客家人和华人华侨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根,使中华民族这棵苍天大树屹立在世界之林,永远枝繁叶茂。寻根圆梦,什么叫圆梦?我的理解,圆梦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
王守国
首先对我国港澳台、其次对东南亚,然后面对全世界,这样一条客家文化发扬光大的旅游之路,和目前倡导的“一带一路”异曲同工,无非是落实在文化。
反映客家历史的客家文化迁徙资源要转化成当代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传统文化要走入当代人的生活。成为当代人的精神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两件事,一个创造性的转换,一个创新性的发展。游子寻根,这个根我们作为客家文化发祥地,河洛文化发祥地,要把大家请进来留得住就需要讲好客家文化故事。客家人回来是寻根问祖,不单单是一次山水游、自然游,更多的是人文游、历史游,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所看,更要有所思所感,这需要我们做案头工作。对客家文化、河洛文化整合,有一个历史材料的脚本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打造几条精品的旅游路线,请进来留得住。无论是偃师,嵩山文化,还是新郑的炎黄故里、太昊陵、固始,散到各个点上如何设计出三日游或者两日游。这不仅仅是吸引海内外客家游子寻根问祖的一个重要的旅游品,也吸引河南人,身在中原,久在祖庭之地反而不能深切的感知客家文化魅力和特点,既是对外推介的必要需要,也是内部就是中原人本身,寻中原之根的再发现再挖掘。
其次,从客家文化角度来讲,海内外客家游子回到中原故地是来寻根,河南人也需要寻着客家文化迁徙的足迹去访亲。因为我也在福建读书工作好几年,对客家文化也有一点感受,我们需要看一看我们的祖先,他们当年迁徙虽然大多是被动,因为动乱,因为各种各样天灾人祸原因被动的迁徙,故土难离,但是一旦离开之后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们不但完全的生存下来,把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完整的保存下来,而且每到一地发扬光大,尤其福建、广东不仅是客家人的重要迁徙地,同时也是客家人走向海外走向世界再出发的出发地。如果寻着客家迁徙的路线访亲的时候会发现,客家人保护了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那是我们一脉相通的体现,那种开拓开放的精神,对我们当下中原人或者当下的中原文化本身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一步如何逐步的形成阵势,比如把海南、江西融合到一起这条线路会更完整,首先对我国港澳台、其次对东南亚,然后面对全世界,这样一条客家文化发扬光大的旅游之路,和目前倡导的“一带一路”异曲同工,无非是落实在文化。像新郑拜祖大典,如果能介入几条旅游线路,就能带动成千上万老百姓的旅游热情,真正的推动应该来自民间,来自大众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兴起,具有很强的精神文明,精神文化价值。
■郑州大学教授、旅游专家
龚绍方
“重走客家路”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重要是情感记录。
今天我们在谈乡愁,在谈思想,谈自己的祖先,不管谈什么,在这样一个主题上,我们要知道这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重要是情感记录。
众所周知,1600多年前,千百万中原人背井离乡南迁谋生,先后落户于江南、闽南、岭南、西南、南洋等地。他们扎根在异乡,漫漫岁月中,一直坚守着中原文化的传统。客家人不是靠宗教信仰,而是靠持续不断的文化传统持续不断的进行寻根和归根。那么,这个根在哪里?当然在老家,河南就是老家的代表。
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客家文化与旅游之间如何借力的问题。本源就是客与家的根亲关系。站在河南这个角度上,河南人与客家人是客与家的关系。站在闽粤,客家人与闽粤同样是客与家的关系。闽粤既是中原人到南方的客地,也是从这里再出发的老家,因此我把它称为“客老家”。其实,客家人比老家人具有更大更普遍的恳亲动力。而河南市场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一旦双向流动起来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游客市场。
从旅游吸引物上来讲,南方的宗亲文化非常系统,中原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而河南反而很弱。但是老家旅游比客家旅游主题更广泛,可开发的品类更多。因此我觉得能否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定为两大主题,就是客家人的旅游主题是寻根拜祖。老家人的旅游主题是找亲访戚。客家人的诉求就是老家。对老家人的诉求就是老乡。
站在河南的角度可以开发不少项目。一类是先祖圣贤的崇拜地。一类是三古遗址,古都、古城、古村。一类是姓氏祖地的宗祠建设。祭祀首先就是宗祠。再有就是根亲文化的沿寻,应该有根亲的纪念馆。还有一类是根亲主题的演艺节目,一台戏,一个影视片都是非常好的文化传承,把五次迁徙通过这个过程给大家重新回顾一下,穿越一下。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根亲主题服务设施,比如根亲主题的酒店、餐饮、美食中心等,把河南旅游的根亲文化发扬光大。
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河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姓氏文化起源地。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2014年新闻界新春茶话会上曾说,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是最深的根本,要把这种寻根或根亲文化利用好,借助一定的载体,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支,一千多年以前,他们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出发,历经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迁徙到我国东南部的闽粤赣一带,开始了客居异乡的“客家人”生活。他们把中原文化的种子带到这里,又从这里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了充分利用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展与闽粤赣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经河南、福建、广东三省旅游、新闻媒体协商,决定从今年起,联手共同打造“重走客家路”旅游产品。8月12日,“重走客家路”大型主题旅游推广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正式启动。8月13日,河南省旅游局在福州举行了“重走客家路”旅游推介会。8月14日,河南省旅游局又在福建龙岩举办了与当地旅游业恳谈会,希望通过“重走客家路”旅游推广活动,让每一个旅游者都能从旅游中,了解客家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贡献力量。
“重走客家路”,为文化软实力提升打基础。中华文化基因里,河洛文化是重要的根脉。从中原散布出去的河洛文化,随着客家人的脚步,把中华儿女勤劳坚韧、团结和谐、爱国爱家等种种精神文化品质,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挖掘、宣传河洛文化等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提升这种文化的软实力,让全世界感受到河洛文化、中华文化无与伦比的美,有助于国人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共识、凝聚人心、促进团结。
“重走客家路”,为“一带一路”融合架桥梁。洛阳是客家人的起源地,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而闽粤两地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河南老家人去闽粤寻亲,闽粤客家人到河南寻根,通过旅游交流这个桥梁,把“一带一路”连接在一起,把文化资源变成旅游资源,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为“一带一路”腾飞做出旅游业应有的贡献。
对于“重走客家路”涉及的河洛文化挖掘、弘扬等问题,著名作家二月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要开发河南的文化资源产生健康的GDP
这种不忘本,能够记得自己是“河洛郎”,河洛文化这个根,是走到哪里都不会变的。
客家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国内的一个概念,如果扩展到全世界,包括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这些地方,应该说大都是客家人。他们是海外的客家人;海内的客家人,大多数到了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因为北方那时发生战乱,这些人一部分漂流出海;另一部分,就是留在大陆,找一个安定的地方,暂时谋生。形成了外地的这种客家人。
那么就是说,这种不忘本,能够记得自己是“河洛郎”,这不光是中国的概念,包括现在到马来西亚去,那里的人春节、复活节、圣诞节,都过。外头都有祠堂。所有的这些东西,遵循着华夏民族文化,河洛文化这个根,是走到哪里都不会变的。
在多少年前,美国评选我为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当时,他们让我题词,我就说,华夏民族文化是不以事易,不以时易,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这样一个强势文化。
这种文化本身所具备的这种强势的特点,也就是带给我们客家文化的特色。
河洛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的根。
从“河图洛书”就开始有了文明,这是早期的发展。讲到世界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埃及,古希腊,说中国的时候,没有说古代,说是黄河流域的中国。由这种文化延伸出来的、这种华夏民族文化,可以说是带有一定的普及性和深入性,还有它的历史绵延性。
可以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特例。或者说是世界民族文化当中唯一的一支根,永不凋谢的一支“奇葩”。
河洛文化在世界上属于一个强势文化,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那么,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它本身所具备的这种璀璨性,就是非常灿烂,非常迷人,非常丰富多彩的,这一点,可以说是走到福建,就说“河洛郎”;走到马来西亚,就说我是河南人,我是中国人。
这本身就证明这种文化的生命力。他们在那里创造文化的GDP。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河洛文化的文化,也不是弱势。
“河洛郎”创造了新的辉煌。“河洛郎”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原上的东西了。就是带上中原河洛文化,到了福建,和当地的人民,还有沿海的商贸来往,包括国外的多元文化的这种文化,和他们这种地方结合起来,之所以称为“河洛郎”,证明我是谁的子孙,这一点永远不会变。他是要向世界上的人,来张扬这样一种思路。从这个文化根上来分,还是我们从中原文化走出去的一种优秀的文化。
从函谷关向东看,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文化的长龙。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线。
孔子自己的学说,就讲:吾从周。周在哪里?在洛阳。还是河洛文化。孔子自己七世祖宗,在商丘。是从河南迁到鲁国去,在鲁国又研究河南,得出这么一种文化,这么一种学说,包括道教,包括佛教。
从函谷关向东看,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文化的长龙。
函谷关是老子书写《道德经》的地方。往东,一直到商丘的永城,是刘邦起义的地方,也是陈胜埋葬的地方。而且那里有大规模的汉墓群,都在商丘那个地方。就是这样沿途一路走过去,到邙山这个地带,向东延伸这么一条线,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线,都集中在河南。
那么,从这一条文化线上,我们读一读东周列国志,读一读二十四史,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线。文化长龙,基本上全都在河南。至于说汉唐以后往外的有些散布,那是中原文化的一种散布。
整个中国的文化主体,不论在什么时间,不论在什么地方,它都屹立在河南。这一点可以说是不能动摇的。
河南文化能够勃兴起来,能够繁荣,能够发展,就等于是中国的文化繁荣和发展起来了。
河南本身是个文化大省,而且我们本身对于外界的文化,还有支援的任务。拓展我们河南的文化,能够使我们文化勃兴,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勃兴有意义。在一次会议上,我谈到,河南的文化兴,就是中国的文化兴。河南的文化拓展起来了,就是中国的文化繁荣了。
中原经济区应该是一个如花似玉的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不能够像意大利的金币一样,干瘪瘪的,除了它自身这种颜色的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外,没有任何价值。
中原经济区应该是一个雍容华贵的、拥有贵族气质的、充满了书卷气质、充满了历史气息的、如花似玉的中原经济区。应该是一个花团锦簇的中原经济区。
那么,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经济的发展,我们GDP的发展,和我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源,有一个相匹配的一种共同的发展。
我们河南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把河南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来,产生健康的GDP。
追思河洛文化,就是要对它进行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文化发展基调,就没有品牌。我们河南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把河南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来,产生健康的GDP。
河洛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振兴、繁荣和发展,甚至河南文化对全世界文化的勃兴和发展,都具有不可逾夺的伟大的价值。
怎样能使我们河南的河洛文化,在世界上有所勃兴?不仅福建有“河洛郎”,也应该看到全世界都有、尤其是东南亚国家都有“河洛郎”,都有从中原散布出去的河洛文化这种勃兴,需要我们对文化进行分析、解剖,让文化更健康起来,产生健康的GDP。让全世界感受到我们文化的大美和河洛文化总体无与伦比的这种美。
我们不能光是以拥有而自豪,而要把这些拥有变成新的自豪;把这种拥有,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这是我们河南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和任务。把河南的文化资源开发出来,把这个树变成梧桐树,招这个凤凰来。
河南、福建、广东三省联动
“重走客家路”旅游推广活动启动
8月12日上午,“重走客家路”旅游推广活动启动仪式暨产品研讨会在郑州举办。河南省旅游局局长寇武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王亚明、河南省侨联主席董锦燕等出席启动仪式。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旅游业界人士对客家行旅游产品进行了深入探讨。
唯唯客家,系出中原。1600多年前,第一批中原儿女从黄河岸边的洛阳出发,踏上了漫长的南迁之旅,经历了千百年的辗转迁徙,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鲜明文化特色的新的民系——客家人。他们在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开枝散叶,继而播迁到我国港澳台和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1.2亿客家人遍及五湖四海,但都不曾忘记自己的先祖是来自中原。时至今日,河南不少地方仍然保留着客家先祖的遗迹。洛阳汉魏故城区域的偃师,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全球客属的主要祖根地,“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纪念碑”在此落成。开封有珠玑巷、守望阁,用以展示客家名流事迹和姓氏族谱。“开漳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是河南固始县人,建在固始县西九华山上的寻根楼,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寻亲的必去之地。
寇武江说,近年来,河南、福建、广东三省旅游交流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市场基础。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进一步拉近闽粤豫三地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共同打造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三地游客有效互动,进而吸引更多的港澳台及海外客家人到闽粤豫寻根旅游,共同拓展境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给全世界客家人乃至华人华侨铺筑一条回归老家的精神之路。
王亚明在致辞中表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新发布的《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全国39家报业集团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平均资产总利润率排名第四,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位居第六位,位居中部省份报业集团首位。此次河南日报联合福建日报、南方日报等党报媒体资源,与三省旅游系统、侨务系统,联合策划举办“重走客家路”主题旅游推广活动,强强联合,将产生聚合效应,把河南的文化资源传播出去,提升“老家河南”的品牌影响力,为客家亲人回河南老家探亲旅游、投资兴商建起便捷的桥梁。从而以旅游拉动消费,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硬实力,为中原经济区腾飞贡献力量。
董锦燕称,中原始终是客家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客家人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执著的乡土情怀,有着强大的文化基因。2003年在郑州召开的第18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14年在开封召开的第27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很好地宣传、推介了河南。此次“重走客家路”主打“感情牌”,叫响“老家河南”品牌口号,今后还可以继续在香港、台湾及海外市场针对客家人推广以“重走客家路”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客家乡亲来豫寻根旅游。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旅游局、福建省旅游局、广东省旅游局主办,河南日报、福建日报、南方日报协办,河南省侨联为支持单位。
河南,外在很古典内在很时尚
8月13日上午,由河南、广东、福建三省旅游局主办的“重走客家路”主题旅游推广活动在福州举行。河南省旅游局局长寇武江、巡视员何琳,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陈奕辉及旅游业界的代表参加了推介会。
河南省旅游局巡视员何琳对河南旅游资源作了介绍。河南有新郑黄帝故里、周口太昊陵、洛阳偃师客家首次南迁出发地、开封珠玑巷、固始寻根楼等,与客家人相关的寻根问祖路线,还拥有中国八大古都的四个古都资源。河南也是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旅游目的地。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传统景区闻名遐迩,新开发的开封小宋城、七盛角,是有北宋风味的休闲之地。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禅宗音乐·少林大典》、《功夫诗九卷》,各有特色。云台山、万仙山、嵖岈山等山水资源透着太行山脉的雄奇。饮食方面,有洛阳真不同水席、开封小笼灌汤包等美食。
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陈奕辉在致辞中表示,福建省拥有武夷山、福建土楼、中国(泰宁)丹霞三个世界遗产,形成了“一杯茶、一座山(世界双遗产武夷山)、一座楼(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一座城(海上国际花园城市厦门)、一条海上丝路”五大旅游产品体系。福建也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他们守望中原文化的内核,历经数百年的兼容并蓄,形成汉民族中一支个性鲜明的客家民系。如今,福建约有500万的客家人,在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主要是以客家人为主。三明宁化石壁作为客家早期的聚散中心,成为世界客家祖地。三明作为客家大市,被称为“客家祖域,海西明珠”,举世瞩目的福建土楼就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本场活动还成立了“重走客家路旅行社推广联盟”,为旅游达人授旗,邀约媒体及旅游达人赴河南踩线,意在三省联手,讲好客家故事,实现三省间游客互动,河南老家人到闽粤两地开展寻亲游,闽粤两地到河南开展寻根游,让传统文化走向当代百姓生活。
河南人寻亲,闽粤人寻根,是个庞大的市场
8月14日,“重走客家路”旅游推广活动在福建龙岩举行业界恳谈会。龙岩和郑州两地旅行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老家人,我们等你们等得好辛苦!”福建龙岩长汀县古韵汀州旅行社总经理丁强强一句饱含深情的呼唤,一下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丁强强说,汀州最大的旅行社就叫中原国际旅行社,可见中原二字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丁强强介绍,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从小他就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直到现在,村里的老人过世,后人都要朝着北方拜三拜,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客家人聚族而居,非常重视清明节和春节这两个大节日,这都和中原人很相近。另外,村里老人穿的大襟衫据说和河南当地老人穿的款式都一样。客家人来到南方生活很不容易,这种怀念故土的情节是留在本地的人所感受不到的。因此,就像离散的孩子想找妈妈一样,在外的客家人寻根祭祖的愿望特别强烈,想回到妈妈的怀抱,离开千年,也要看看自己的老家。而老家人也想看看,当年离家的孩子在外生活得怎么样。因此,“重走客家路”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要把一种精神、一种牵挂、一种情感融入进去。河南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福建也已经有知名度,但大部分都停留在政要、大人物层面。但实际上,普通客家老百姓回去寻根的愿望也很强烈,建议这个平台能结合一下旅游项目,细化到每个村每个人,每个姓氏,回河南寻根,拓展开来,这将是个庞大的旅游市场。
福建龙岩交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巧云说,自己家的族谱有明确记载,来自于河南固始县。河南与闵粤赣有剪不断的“乡愁”。姓氏文化、宗亲文化这一块,源头在河南,我觉得这一块河南一定要抓住。河南的不少传统在客家这里保存得很好,河南客人也可以打寻亲牌,到福建看一看,进行双向互动,让河南人寻亲,让闽粤人寻根。
某旅行社经理吴海燕说,“重走客家路”关键在于“重”字,就是要回去,回去以后能看到什么很重要。建议河南恢复展示旅游行业需要的内容,如姓氏祭拜的宗祠、反应客家风情的舞蹈、婚礼民俗等,从而增强寻根游的体验感与附加值。
旅游要互动,交通是关键。两地旅游业界还围绕着交通、踩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形成了具体可行的旅游线路。
专家纵论:河洛文化资源如何变为旅游资源?
时间:2015年8月12日上午 地点:大河锦江
■郑州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崔灿
“客家遍环宇,中原乃故乡。方言仍河洛,礼俗仍晋唐。”
我用几句诗来概括客家文化。
“客家遍环宇”。环宇是世界各地,客家人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那一带更多。
“中原乃故乡”。中原就是客家人的故乡。
“方言仍河洛”。说的方言还是河洛话,保存了中原河洛话。中原很广,但是河洛是个中心,保存的是以河洛为基础的中原文化。
“礼俗仍晋唐”。客家人遵循的礼制大部分都是晋唐时期的。
中原汉民第一次南迁,就是“五胡乱华”,引起了中原的大乱,少数民族疯狂入侵,入侵以后当时在洛阳的朝廷过江跑了,当时洛阳地区饥饿相当严重,一个是兵灾,一个是蝗灾,实在是不能生存了。一开始过了淮河,少数民族过不来了,就先在那儿停顿一下,所以在固始一代停留比较久,停顿的人也比较多。后来少数民族打过淮河了,再逃,就是顺着往前走,到安徽,再到长江边。先是不过长江,等着回中原。但是少数民族打过长江了,就过长江了,过了长江以后一直到江西,再到赣南,到赣南停下来这是第一次。这一路上,少壮的生存下来了,老弱病残的一般都活不成,活下来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到那儿去以后,好地方都被先去的汉人占据了,就只好在没人住的地方重建家园。然后不断地迁徙,就慢慢的迁到了福建省的闽西。
第二次中原汉民大批南迁是唐末黄巢起义。黄巢起义源自河南,官吏绅士再一次南迁。
第三次中原汉民大批南迁,是金元入侵至南宋灭亡。河南境内是主战场,导致大批宋室宗亲、达官贵人、能工巧匠纷纷南迁。
这次开这个会非常好,我们是客家南迁的发源地,这些省都是主居留地,发展旅游非常好。
■河南省侨联副主席 沈钊昌
客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刻苦勤俭,精诚团结,尊老敬祖、爱国爱乡等。这种思想要好好的宣传、弘扬。
这次举办这样的一个活动,我认为意义非常深远。尤其是联合三省的旅游部门,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宣传我们客家文化、客家旅游,客家的一些产品推广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进行广泛地交流,这是个载体。
我是福建龙岩的客家人,从小都在农村长大,我们客家人的这种思想,这种精神我认为也是值得我们在一块探讨的。
首先是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当时我们非常艰难的在农村里面的山沟沟里住,为什么我们会住在山沟里面,住在非常偏的地方?因为当时我们是逃难逃出去的,在当地很多好的地方好的地段都被当地人占据了,我们只能在最偏僻的地方生存下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天早上五点钟,我爸爸就把我叫起来上山砍柴。因此只有靠读书才能走出去,这是我们客家的唯一一条出路。
其次是客家人非常重视礼节。比如说逢年过节一定要让爷爷奶奶等长辈先上座以后小孩才能入座。春节期间杀鸡,一定要把鸡腿先给老人家吃,我们不能吃,这是尊老。
还有就是客家人讲究和谐。这个从客家人居住的土楼就能看出来。客家人平时吃饭的时候可以互相走动,你想吃什么菜可以随便夹,根本不需要打招呼。我小时候拿着一个碗,一碗米饭没有菜,到每家夹两筷子菜就吃饱了,感觉非常亲切。客家就是小社会大家庭,非常的和谐。
客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刻苦勤俭、精诚团结、尊老敬祖、爱国爱乡等。所以这次的推广活动,一定要把客家精神这种文化好好的宣传、弘扬,将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河南省客家联合会副会长、作家
王友谊
打造一条回归河南老家的路,找到了血脉的根。增强客家人和华人华侨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根。
我分享一下河南与客家的关系。首先谈谈洛阳与客家的渊源,中华文化的主题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洛阳也是客家人的祖根地,在客家居住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许多以洛阳为地名和纪念性的建筑,那里的客家人仍然保持着许多中原人的生活习俗。比如许多祠堂前悬挂着“魂系中原 根在河洛”的牌匾。为了怀念家乡,福建那边有很多以洛阳命名的地标,如洛阳江、洛阳桥、洛阳村,还有洛阳镇。跟洛阳相关的旅游景点,第一是偃师汉魏古城遗址。客家人根源在河洛,客家文化叫做河洛文化。而要选择一处具体地方作为河洛地区河洛文化的象征和代表的话,位于河洛地区核心部位的汉魏古城是最合适不过的。另外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官林、周公庙、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也都与客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接下来想谈谈信阳固始与客家的渊源,“开漳圣王”陈元光和“闽王”王审知就是河南固始县人,其后裔遍布港澳台。相关的旅游景点有固始的根亲博物馆,根亲广场。还有陈元光将军祠、王审知故居、郑成功墓等。
郑州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景点,第一个是黄河游览区,有炎黄像,还有黄河母亲河,有世界客属18届恳亲大会纪念碑。另外,郑州这一块还有新郑黄帝故里,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的拜祖大典,已经有很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接下来谈谈开封与客家的渊源,对客家人来说开封是神圣的地方,在许多家族当中记载自己祖先是从珠玑巷迁来的。宋代因为战乱,不少人纷纷南迁,在越国岭南的南雄暂时住下来,为怀念开封珠玑巷,南方不少地名取名为珠玑巷,珠玑巷的谐音是祖记,我理解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含着泪珠祭祖,也是说明游子在外对家乡的思念。开封跟客家相关的旅游景点第一个就是珠玑巷,客家文化展示区,位于龙亭文化产业区内。客家的守望阁也是必去之地。另外包公府、清明上河园,因为是宋代主题的景区也是跟客家有着很深厚的渊源。
我认为本次“重走客家路”活动既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是一次客家精神的探寻之旅,也是一次祖根圣地的回归之旅,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之旅。是情系海内外游子的精神纽带,是传播中原厚重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展现中原祖根地的风采,推广“老家河南”这张名片的一项盛事。“重走客家路”旅游活动不仅为福建、广东、江西等省的游客打造一条回归河南老家的路,找到了血脉的根。更是增强客家人和华人华侨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根,使中华民族这棵苍天大树屹立在世界之林,永远枝繁叶茂。寻根圆梦,什么叫圆梦?我的理解,圆梦就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
王守国
首先对我国港澳台、其次对东南亚,然后面对全世界,这样一条客家文化发扬光大的旅游之路,和目前倡导的“一带一路”异曲同工,无非是落实在文化。
反映客家历史的客家文化迁徙资源要转化成当代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传统文化要走入当代人的生活。成为当代人的精神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两件事,一个创造性的转换,一个创新性的发展。游子寻根,这个根我们作为客家文化发祥地,河洛文化发祥地,要把大家请进来留得住就需要讲好客家文化故事。客家人回来是寻根问祖,不单单是一次山水游、自然游,更多的是人文游、历史游,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所看,更要有所思所感,这需要我们做案头工作。对客家文化、河洛文化整合,有一个历史材料的脚本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打造几条精品的旅游路线,请进来留得住。无论是偃师,嵩山文化,还是新郑的炎黄故里、太昊陵、固始,散到各个点上如何设计出三日游或者两日游。这不仅仅是吸引海内外客家游子寻根问祖的一个重要的旅游品,也吸引河南人,身在中原,久在祖庭之地反而不能深切的感知客家文化魅力和特点,既是对外推介的必要需要,也是内部就是中原人本身,寻中原之根的再发现再挖掘。
其次,从客家文化角度来讲,海内外客家游子回到中原故地是来寻根,河南人也需要寻着客家文化迁徙的足迹去访亲。因为我也在福建读书工作好几年,对客家文化也有一点感受,我们需要看一看我们的祖先,他们当年迁徙虽然大多是被动,因为动乱,因为各种各样天灾人祸原因被动的迁徙,故土难离,但是一旦离开之后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们不但完全的生存下来,把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完整的保存下来,而且每到一地发扬光大,尤其福建、广东不仅是客家人的重要迁徙地,同时也是客家人走向海外走向世界再出发的出发地。如果寻着客家迁徙的路线访亲的时候会发现,客家人保护了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那是我们一脉相通的体现,那种开拓开放的精神,对我们当下中原人或者当下的中原文化本身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一步如何逐步的形成阵势,比如把海南、江西融合到一起这条线路会更完整,首先对我国港澳台、其次对东南亚,然后面对全世界,这样一条客家文化发扬光大的旅游之路,和目前倡导的“一带一路”异曲同工,无非是落实在文化。像新郑拜祖大典,如果能介入几条旅游线路,就能带动成千上万老百姓的旅游热情,真正的推动应该来自民间,来自大众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兴起,具有很强的精神文明,精神文化价值。
■郑州大学教授、旅游专家
龚绍方
“重走客家路”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重要是情感记录。
今天我们在谈乡愁,在谈思想,谈自己的祖先,不管谈什么,在这样一个主题上,我们要知道这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重要是情感记录。
众所周知,1600多年前,千百万中原人背井离乡南迁谋生,先后落户于江南、闽南、岭南、西南、南洋等地。他们扎根在异乡,漫漫岁月中,一直坚守着中原文化的传统。客家人不是靠宗教信仰,而是靠持续不断的文化传统持续不断的进行寻根和归根。那么,这个根在哪里?当然在老家,河南就是老家的代表。
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客家文化与旅游之间如何借力的问题。本源就是客与家的根亲关系。站在河南这个角度上,河南人与客家人是客与家的关系。站在闽粤,客家人与闽粤同样是客与家的关系。闽粤既是中原人到南方的客地,也是从这里再出发的老家,因此我把它称为“客老家”。其实,客家人比老家人具有更大更普遍的恳亲动力。而河南市场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一旦双向流动起来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游客市场。
从旅游吸引物上来讲,南方的宗亲文化非常系统,中原传统文化保护得很好,而河南反而很弱。但是老家旅游比客家旅游主题更广泛,可开发的品类更多。因此我觉得能否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定为两大主题,就是客家人的旅游主题是寻根拜祖。老家人的旅游主题是找亲访戚。客家人的诉求就是老家。对老家人的诉求就是老乡。
站在河南的角度可以开发不少项目。一类是先祖圣贤的崇拜地。一类是三古遗址,古都、古城、古村。一类是姓氏祖地的宗祠建设。祭祀首先就是宗祠。再有就是根亲文化的沿寻,应该有根亲的纪念馆。还有一类是根亲主题的演艺节目,一台戏,一个影视片都是非常好的文化传承,把五次迁徙通过这个过程给大家重新回顾一下,穿越一下。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根亲主题服务设施,比如根亲主题的酒店、餐饮、美食中心等,把河南旅游的根亲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未知 通讯员:本站
(责任编辑:张树坤)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大河报》10月起游台湾须买医疗险 2015/8/18 11:19:05
- 《郑州晚报》河南公布二季度旅游投诉 针对旅行社投诉占50% 2015/8/13 9:38:16
- 《河南日报》郑州机场海关制定“通关小贴士” 2015/8/10 10:53:33
- 《中国旅游报》借力抗战纪念活动 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 2015/8/7 9:53:29
- 《中新社》李克强总理力促“多彩旅游” 一举多得稳经济 2015/8/5 10:54:22
网络旅游节热门线路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