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阴岳飞庙正门
在岳飞的故里汤阴,岳飞庙正殿两侧最突出的位置,有清同治年间榜眼出身的翰林院编修何金寿的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
据说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人对此联不以为然,上联抄的是文天祥的句子,下联也太过直白,一如大实话,并未表达出岳飞的主要功绩,诸如尽忠呀,报国呀,浩气呀,威灵呀等等,显然分量不够,为什么却能摆在这么显著的位置?何金寿解释说,他思虑了很长时间,觉得只有这两句话,才能准确地概括岳飞的一生,最能代表岳飞的精神。
确是如此。在岳飞屡屡大败金兵,光复建康等故地,让南宋小朝廷有了立足之地,宋高宗也得以喘息的时候,曾相当倚重岳飞,要为他建造府第。岳飞当即辞谢:“强虏未灭,臣何以家为?” 高宗便也跟着打官腔:是呀,天下确乎是不太平!岳飞随即进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何金寿认为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智慧,虽平朴简括,却直道出一个至理,古今亦然!
眼下被曝光的贪官那么多,不也是从反面证实了,岳飞的话依旧是“天下太平”的保证嘛。难怪古往今来,大将军无数,能有几人像岳飞这般留给后人如此丰厚的遗产!历经无数个世纪,其精魂依然熠熠生辉,成为历史的一种骄傲。
中华民族自立国以来,汉唐最为强盛,两宋最为衰弱,亡国也最为悲惨,而民族英雄的慷慨壮烈又远过于其他朝代。就比如岳飞,连编纂《宋史》的元朝儒生也为其愤愤不平:“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者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岳)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文中提到的岳飞“自为表答诏”,是指朱仙镇一战岳飞以500“背嵬骑兵”大败金兵10万之众,金兵主帅金兀术仓皇遁入汴京,而岳飞大军追至距汴京仅40多里。此时多名金将来降,父老百姓争相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岳飞义气昂扬,谢绝端到眼前的酒,高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就在此时宋高宗赵构下诏令其班师,岳飞惊骇,立马自写奏章:“金人锐气沮丧,尽失辎重,疾走渡河。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然而,高宗在一日之中竟连下12道催命金牌,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最终把功莫大焉的岳飞送上了黄泉路。朝廷既想杀他,自然就要为他罗织罪名,由御史中丞何铸主审。岳飞上得堂来,见满院衙役,举座高官,未发一言先撕开自己身上的衣服,露出背上深入肌肤的刺字——“精忠报国”!这是在他第三次从戎投军时,其母姚氏夫人请“针笔匠”刺下的。在宋代延续了唐末五代的习俗,在兵士的脸或手臂上刺上军号,以防逃跑。后来演变成自愿在身上刺些花木鸟兽,抗金将领王彦的士兵,都在脸上刺了“誓杀金贼”的字样。

岳母送给儿子的这四个字,也便成了岳飞的宿命。岳飞既然死心要“精忠报国”,为什么当时的一国之君宋高宗还非要置他于死地?这就要先从宋朝的基本国策说起。其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出身武夫,得天下后汲取了唐末国擅于将,将擅于兵,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的教训,制定了治国的大政方针: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经过北宋王朝百余年的贯彻执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会风气。君既重文,臣必轻武。文治固然可以制内变,然不足以抵御外侮,所以宋朝长期积弱不振,国力最是衰败。大文人倒是出了不少,如范仲淹、朱熹、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等,武将也都有极高的文学修为,岳飞的一曲《满江红》,成千古绝唱,其书法也大气磅礴,笔力千钧。稍后的文天祥,本来是状元出身,一带兵打仗便倒了血霉,注定死路一条。但他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作,却惊天地而泣鬼神,成为不朽。封建时代讲究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岳飞光说“精忠报国”,要尽谁的“忠”,报谁的“国”?岳飞忠的当然是“大宋朝”,保的是整个“大宋江山”,这恰恰是赵构心中的恼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