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每日一课 >> 正文
中国人的故乡在河南
http://www.hnta.cn 2008-7-10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

  核心提示

  司马迁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就是说河南是夏、商、周三代定都的地方,在中国早期发展过程中处于历史舞台的核心地位。学者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和形成都是在河南完成的。中国人的祖先历史上从河南走出,散落到世界各地。

  姓氏制度的起源地

  中华民族莫不以“龙的传人”与“炎黄子孙”自居,这两个称谓的发端都是与河南有密切关系的。

  史学家司马迁在追溯中国历史童年的时候,首先谈到的是《五帝本纪》。对于司马迁所确认的五帝,历代的史学家大多都是赞同的,五帝不是传说,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古书文献中记载,五帝之前还有一个三皇时代,不过对于三皇的认识,一直众说纷纭,但其中有6种说法都是将伏羲氏排在首位,其后才是神农氏、燧人氏。伏羲氏开启的三皇时代与后来的黄帝时代交织在一起,成为华夏民族形成的两大支柱,并被亿万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伏羲氏在地处黄河冲积扇南沿的颍水中游的陈(古称宛丘,今河南淮阳)建立了都城,死后也葬于这里。淮阳至今还有太昊伏羲陵,文献记载此陵自春秋时已有,历代均有修葺,今存陵园占地500余亩,号称天下第一陵。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里都会接待成千上万前来祭祖的群众。

  太昊伏羲氏为中国古代文明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制嫁娶、正姓氏,使中华民族的婚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穆仁先在他主编的《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中透露,伏羲以前,人们“男女杂游,不媒不聘”,过着近亲通婚的血缘婚姻生活。伏羲氏应该是最早改革婚姻制度,禁止近亲通婚,实行族外婚制的部落。这种嫁娶之礼,与后世的嫁娶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它只是指一个氏族对另一个氏族之间的嫁娶,是一种族外群婚。

  族外婚产生以后,姓氏就在区别婚姻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据《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介绍,伏羲氏实行族外婚制,中国最早的姓氏大约就在这个时期产生。所以中华民族姓氏制度的起源,就应该是在最早实行族外婚制的河南。

  伏羲之后的黄帝时代,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时期,河南仍然是中华民族活动的核心地区。姓氏专家谢钧祥先生从血缘关系上追根溯源后发现,在当今中国,有占汉族人口90.11%的120个大姓,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这120个大姓分别属于长期以河南为活动中心的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同为太昊伏羲氏),这就是中华民族以炎黄子孙自居的由来。这120个大姓氏中,全部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有45个,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追根溯源,中华民族的根就在河南。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战乱和灾害等原因,我们的先民不得不离开这片沃土,远播四方。

  根在中原的客家人

  西晋建立不久,便爆发了“八王之乱”,之后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崛起并进入西晋国都洛阳,河洛地区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浩劫,史称“永嘉之乱”。经过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摧残,中原地区到处是残垣断壁,哀鸿遍野,百姓难以生存,避难江南者十之六七,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中原汉人南迁的浪潮,根深叶茂的客家民系也因之形成。

  西晋永嘉之乱后,从河洛地区南来的流人在出 辕关道后,再按照颍、汝两水的流向朝东南淮河方向南迁。所以东晋以后颍、汝、淮之间的河南南部、安徽、湖北交界地区,特别是淮河流域的安徽一带,成为南迁流人的主要聚居地。据河南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杨扬透露:这股移民潮前后持续了170多年,迁移人口达到200万之众。这些南迁的流人主要来自中原的陈郡、颍川、陈留、荥阳、南阳、汝南、河内等郡。

  从西晋河洛地区中原汉族南迁开始,逐渐形成了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1.2亿人。国内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及港、澳、台地区;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客家人因为顽强地保留着古代中原文化传统,因此,除语言上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有所变异以外,其生产和生活习惯,多数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原遗风。

  直到今天,不少台湾人和海外华人都称自己是“河洛郎”。1987年8月7日,全国台联第四届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全体营员,在洛阳王城公园树立了“根在河洛”碑。研究中原人迁徙的学者张新斌说:作为民族之根和人文历史的源头活水,中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原也应该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祖根地。

  历代移民知多少

  唐代中叶,福建沿海一带尚未得到开发,社会秩序不稳,还爆发了“蛮僚啸乱”。河南固始人陈政被任命为岭南行军总管,镇压福建蛮僚啸乱,其幼子陈元光也随军征战,由于蛮僚势众,陈政被围九龙山,唐高宗又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入闽援助。

  陈政、陈元光的率兵入闽,是一次具有移民性质的进军,对汉民在闽南地区的开发作用很大。据姓氏专家研究,陈政率府兵3600多人,从征将校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人入闽,这是第一批;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入闽为第二批,这两批共约7000余人。

  继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之后,五代时期又有王潮、王审知率众进入福建,这是中原人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王潮也是固始县人,他与弟弟王审邽、王审知被当地人称为“三龙”。

  在王氏三兄弟进入福建的时候,究竟有多少中原人跟随?一般说法是5000名将士。这些人中,经杨清江考证出的有50姓,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就是跟随王潮从河南的固始进入福建的。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占开封,北宋灭亡。1127年,宋室南迁,随行的既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又有农、工、商等各界人士,人数之多,超过以前各次,自然所包含的姓氏也难以胜计。根据姓氏专家谢钧祥的考证,此次迁徙的中原人落脚之处也比前几次的范围更大,原因就是在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之前,宋高宗曾一度驻扬州、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以,此次南迁的中原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此外还有迁至上海、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的。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杨扬说,千百年来,在历史上大大小小的迁徙中,有无数中原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然后落地生根,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倘若今天去寻根问祖,相信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的祖先就来自河南。

作者:陈隆文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