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每日一课 >> 正文
开封与“六月六”
http://www.hnta.cn 2008-7-7 来源:汴梁晚报  点击:

大禹生日和姑姑节

汉族把“六月六”作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人把六月初六这一天说是大禹的生日,《帝王世纪》云:“鲧纳有莘氏,臆胸折而生禹于石纽,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重修裸飨,岁以为常。”这样的祭禹仪式,直到宋代还在举行。民间更普遍的说法是把六月初六这天称作“姑姑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把嫁出去的女儿、女婿接回家来,款待一番,再送回去。这一习俗传说始于春秋时的晋国。晋国重臣狐偃是晋文公重耳的舅父,他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了19年,重耳回到晋国登上王位后,举国上下皆尊敬狐偃。每年六月初六狐偃生日,人们便要为他祝寿献礼。时间一长,狐偃居功自傲,有点昏昏然,而荒于政事。狐偃的女儿嫁给晋国大臣赵衰的儿子,赵衰见狐偃日趋傲慢,看在亲家分上,就对狐偃进行劝说,狐偃不但不听,反而讽刺挖苦,对赵衰奚落了一番。赵衰生性耿直,且身为大臣遭受如此屈辱,竟一气而亡。赵衰的儿子发誓要杀死岳父,为父报仇。

第二年狐偃外出放粮,准备六月初六回家过生日,他的女婿也决心在给岳父祝寿的生日宴会上动手杀死狐偃。事情被妻子得知,她阻止不了,就连忙跑回娘家。把丈夫的打算告诉了母亲,其母连夜给狐偃送信,让他早作提防。

狐偃在放粮过程中,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对自己近几年的过错深有悔意。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并不怪罪女婿,反而在六月初六生日这天,把女婿、女儿请回家当面赔礼认错,从此他们翁婿、夫妻和好如初。狐偃知错能改、深明大义的事情传至民间后,大家争相仿效。每年六月初六都请女儿、女婿回家团聚,久而久之相沿成俗,称六月六为“姑姑节。

六月六晒红绿与晒书节

民谚云:“六月六晒红绿。”人们认为六月初六这一天晒过的衣服不会被虫蛀,晒过的书则不会被蠹,因此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把各种衣物和书籍摆放在烈日下曝晒。夏日好天气多得很,为什么单单要选中这一天,据说晒衣物源自周武王。

周武王伐纣,大会诸侯于河南孟津。然后率军渡过黄河,屯兵于殷都朝歌之南郊。刚刚扎营落寨,忽然天降大雨,全军上下衣服铠甲,甚至周武王本人的衣服尽皆淋湿。次日,六月初六,天空放晴,骄阳似火,周武王下令全军趁此机会晾晒衣物。于是数万人马的衣物曝晒于烈日之下,漫山遍野到处都放满了。其中还有周武王夫人的衣裙,特别耀人眼目。当地老百姓自然也要晾晒,红红绿绿的衣物挂满房前屋后。事后人们发现经过六月六这天晾晒的东西,可以避免霉变虫蛀,于是六月六晒衣物的习俗和“六月六晒红绿”的谚语便流传了下来。还因为这一天晒衣物是由周武王开始的,乃称之曰“晒龙袍节”。

六月六晒书,上溯可引自唐代玄奘和尚西天取经归来,经书被水浸湿,在岸边晒书之事。但是不是六月六那天的事,尚待考证。真正六月六晒书,大概起自明代,每至六月六,士子皆曝书,清代书画家潘弈隽曾有一首六月六晒书诗:“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见《三松堂诗文集》),写的就是六月六日他带领儿女晒书,边晒边翻看,感叹时光空流的情景。

六月六敬天狗和看谷秀

中国自古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节日也大都和农业有关,在南方种稻地区曾流传一个六月六仙狗为人间送稻种的故事:说的是仙狗见人间依靠渔猎度日,十分辛苦,趁诸神不备之际,在稻种堆中放开身子打了几个滚,让全身粘满了稻种,然后私离天界来到人间,摇身变为一个老者,将稻种送给一个农夫,并告诉他种植方法。农夫自是十分感动。当他刚刚接过稻种,正要作谢时,天空中忽然雷鸣电闪,乌云翻滚,瓢泼般大雨倾泻下来。农夫见那老者痛得在地上打滚,不知所措。但那老者还是示意农夫,赶紧离开此地,保护好稻种。一阵闪电雷鸣之后,雨过天晴,待农夫看那位老者时,却是一条被雷电劈死的狗,并投胎变成了一条人间的狗。农夫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他第二年适时播下稻种,精心耕作,秋季果真收获了稻谷。为了感谢仙狗送稻种之恩德,每年收获之后,六月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煮新米饭,而这一餐新米饭一定要先盛一满碗,上边再放上一块肉喂狗,然后才全家尝新。

北方地区过去不种稻子而种谷子,虽没有敬仙狗的习俗,却有一句俗语叫做“六月六,看谷秀”。说明谷子已经孕穗,提醒人们抓紧时间,进行田间管理,秋季就要丰收在望了。

起源于开封的天贶节和崔真君诞辰

公元997年3月,宋太宗逝世,太子赵恒即位,为宋真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萧太后及辽圣宗亲率大军20万来犯,前锋来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至汴京。大臣们议论纷纷,一片混乱。在新任宰相寇准和高琼的劝说和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这时辽军已三面包围了澶州,宋军就在辽军迎面要害地段埋伏箭弩,专等辽军来攻。恰好辽军主将萧达兰带几名骑兵前来察看地形,宋军万弩齐发,萧达兰中箭丧命,宋军乘胜追击,到达澶州北城。各路大军眼望真宗天子的黄龙大旗,士气更加高涨,宋真宗也信心倍增,建营布防,准备和辽军大干一场。可就在这个时候,辽方萧太后派来的使臣来到真宗行营所在,提出只要宋朝割让部分土地,双方就可以停战议和。对于这种无理要求,本应据理驳斥,树立天朝威严。怎奈真宗求和心切,不听寇准等人的劝阻,当即派使者曹利用去辽营议和。还交代曹可以答应赔款的条件。寇准在一旁听着心里十分难过。但又不好当面提反对意见,只好在曹领旨出行前,对曹吩咐:“赔款敢超过银30万两,回来我要你的人头。”

曹利用深知寇准的厉害,在辽营只敢答应银30万两的赔款,回来向真宗报告,真宗反认为曹利用能干,为他省了钱。根据这个协议,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就是这样一个屈辱的盟约换来了暂时的和平。为了掩饰真相,真宗接受亲信的建议,两次玩弄降天书的把戏,定六月初六为“天贶节”。这一天京师断屠,百官引香上清宫。“贶”,赐也;天贶,天赐和平也。就是这样一个“天贶节”在东京实行了120多年,直到徽、钦二帝北掳,北宋终结方才停止。

回过头再说,当金人兵临城下,汴京危急,宋徽宗禅让,钦宗即位时,曾急召宗泽进京,派为计议使赴金营议和。中途又恐宗泽耿直,坏了朝廷的求和大计。又撤了宗泽的计议使,改派为河北磁州知州。宗泽在磁州招募义勇,缮城制械,加强防守,金兵久攻不下,乃绕道南下直攻东京。钦宗被迫派九弟康王赵构前往金营。名为求和,实为人质。赵构途经磁州,宗泽对他细陈利害,极力劝阻其前往金营。赵构半信半疑,宗泽偕赵构前往磁州崔府君(东汉时人)庙占卜。得“不往”,遂留下。后赵构得为兵马大元帅,北宋亡后又即皇帝位。乃敕封崔府君为护国显应福普佑真君。每年六月初六真君诞辰,差使降香、设醮、致祭。建炎元年(靖康二年)六月十日,高宗任命宗泽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尹;八月五日又改授延康殿学士、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将此俗引入开封,每年六月六日天贶节改祭崔真君。

“六月六吃炒面”是怎么回事

岁月流逝,什么六月六是大禹生日、太阳生日、崔真君诞辰的传说,都显得遥远而陌生,什么“姑姑节”、“晒书节”也已不为人们所理睬,起源于开封并流行了120多年的“天贶节”,连开封人知道它的怕也不多了。在上世纪20年代,流行于开封的只剩下“六月六,看谷秀”这一句话和“六月六,吃炒面”这码子事了。“看谷秀”表明人们盼望丰收,而“吃炒面”是怎么回事,还需要在这里加以说明。

农历六月初六,新麦收获不久,把用新麦磨成的白面放在锅里炒熟了,就叫“炒面”,简单而易行,吃时加开水搅拌就可以了。或稀或稠、或甜(加糖)或咸(加盐),悉听尊便,没有开水的时候,干吞几口,照样可以充饥,炒面在过去的年代里,确实是个好东西。但为什么六月六吃炒面?有没有什么来由?我曾经询问过一些人,也查阅不少资料,都没有找到合理和满意的答案来,好像也没听说外地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因为这是开封人的又一项创造。为什么?后来我明白了,原来这是饱经战乱及黄河水患等灾难之后,开封先民们积累下来的一条经验:在过去没有什么炼乳、饼干、方便面的时代,遇上战乱、水灾,外出时带上一袋“炒面”,吃起来非常方便,经济实惠。

现代许多年轻人怕是连什么是“炒面”都不知道了,更不会明白为什么要吃“炒面”,更别说“六月六”的起因和由来,以及那么多的演变过程。这既是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是历史知识的缺失,是为之记。

 

作者:吴凯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