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每日一课 >> 正文
“言不由衷”这个词源自春秋郑庄公
http://www.hnta.cn 2008-6-18 来源:大河报 点击:
    春秋初期,由于郑国(在今新郑一带)的实力强大,郑国的国君郑庄公继郑武公之后,依然位居周朝的卿士,执掌着周朝的大权,根本不把当时的周朝天子周平王放在眼里。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这时,在周朝为官的西虢公也有些实力,周平王不得不让西虢公管理一些国事,让他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郑庄公因此对周平王产生不满,认为周平王有意让西虢公代替自己管理朝政。周平王非常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周平王让周朝的太子狐到郑国去做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这就是著名的“周郑交质”事件。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位,即周桓王。周桓王想让西虢公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非常气恼,就派大夫祭足领着兵马,到周朝的温邑(今河南温县)把周朝已经成熟的麦子收割后,全部运送到郑国。这一年的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今洛阳东),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周朝和郑国的关系越来越糟糕,结下了仇恨。
  当时的史官在《左传》中对这件事有这样精辟的评论:“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意思是说,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即使互换人质也是没用的。杨伯峻注解说:“人言为信,中同衷。”“信不由中”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成语“言不由衷”,是指话不是从心里说出来的,说的不是真心话。
作者:王吴军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