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每日一课 >> 正文
粽子史话
http://www.hnta.cn 2008-6-7 来源:郑州日报 点击:
    端阳佳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的风俗;而且都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不过粽子的起源却是很早的,在屈原之前就有了。
  古书上的粽子,叫做“角黍”。角,是牛角的意思。黍,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亦称“黄米”。在商周时期的农业社会,牛,是主要的生产“工具”,是很受劳动人民爱护的。当夏天粮食丰收的季节,农民就要用主要的粮食“黍”,制成像“牛角”一样的尖形食品,作为一种奉献祭祖的供品。这也表示农民在丰收时也不会忘记“牛”的功劳。在《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述西周时代,每年5月黍米收割时,“天子”也要参加尝黍祭祖的仪式。这就是粽子的起源。当时吃粽子,时间也不是在端阳节,而是在夏至的节令。南朝人梁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即有“夏至节日食粽”的明确记载。在司马彪的《后汉书·礼仪志》中,则进一步说,汉代五月初五的习俗,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只因后来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农历)投江而死,人民为了纪念屈原,才把吃粽子的时间,推移到“端阳节”这一天来了。这个风俗是从南北朝以后才开始的。因为南朝梁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一书中,记述楚国人民怎样在端阳节这一天制作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的详细经过。从此开始,我国的民间风俗,就把夏至尝黍祭祖,变成了端阳食粽祭屈原了。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