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每日一课 >> 正文
粽子文化知多少
http://www.hnta.cn 2008-6-3 来源:大河报 点击:

0603b1203.jpg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到来之际,大街小巷都飘溢着沁人心脾的粽子清香。“绵绵粽子缘,溢满人间情”。小小粽子,品其色香味,也品个中文化韵味。多姿多彩的粽子,不但蕴含着深厚的民族底蕴,也衍生出了斑斓璀璨的粽子文化。
  粽子名关于粽子的名称,历来颇多,有书可据的就有“角黍”、“黏黍”、“粽子”、“包米”、“锥粽”、“筒粽”、“菱粽”、“秤锤粽”、“九子粽”、“竹叶粽”、“裹蒸粽”等,大体上是依形状而名的。现今常见的粽子在制作式样上,有尖角“小脚粽”、长形“枕头粽”,以及方锥、宝塔等形态,有大有小,形状精巧美观。在花色品种上,有赤豆粽、洗沙粽、红枣粽、柿干粽、咸肉粽、火腿粽、排骨粽、鸡肉粽、脂油粽、八宝粽、什锦粽等,可谓品类繁多,风味各异。
  粽子诗对于食粽,历代诗人多有吟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玄宗),“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温庭筠),“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郑谷),“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将簪艾一枝”(陆游)。常言道,一地一俗,有些地方的人喜欢吃纯米做的“白莹如玉”的粽子,吃的时候撒白糖或淋蜜,故有“采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的诗句。端阳时节,已临仲夏,有的地方喜欢吃凉粽子,“冰团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儿和”,描写的则是吃凉粽子的情形,其实吃凉粽味道更浓。
  粽子俗粽子是节日食品,以前曾做过祭祀食品,历来还是一种馈赠的礼仪食品,也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寄托。如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结婚送粽子象征“种籽”,旧时赶考送包成笔形的粽子预祝“必中”等。至今江南的城乡,在大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都时兴做枣粽给考生吃,枣粽谐音为“早中”。若以民俗内容来分,则有祝贺生孩子的“三日粽”,祭祀陈十四夫人的“夫人粽”等。而最有意义的要数端午的“敬老粽”。粽子宴粽子宴源于湘西溆浦县,当地人在农历五月初五盛行摆粽子宴。海派饮食文化的发源地杏花楼,近年来推出一席风味独特的“粽子宴”,更把粽子文化的篇章抒写得淋漓尽致。杏花楼的粽子宴,一菜一粽,交相辉映;一粽一格,粽味各异;款款有别,精而不腻;有吃有送,情趣浓浓。粽子宴的创新,发展了中国粽子文化,赋予礼“粽”情更重的文化内涵。
  粽子歌“小脚粽子棕叶包,托在手心三个角儿翘;锅里烧十滚,粽子翻个身,汤绿稻花香,门口站着盼儿的娘。”这首粽子歌谣是运河边的浣衣女们唱的,朴素而轻盈。   烧肉粽是台湾粽子中的佼佼者。著名歌星邓丽君生前有一首《烧肉粽》的歌曲,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欢迎。
  《烧肉粽》原名叫做《卖肉粽》,当时台湾正从战火中脱离,一切都在重建中,社会物资波动很大,民众生活都很困苦,做小生意的人都会沿街叫卖。《烧肉粽》正是将当时的民间疾苦,借由小贩的生活诉说出来。
  粽子形因地区不同,从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作者:燕客卿 通讯员:--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