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经典河南 >> 正文
当阳峪:陶瓷之花
http://www.hnta.cn 2008-6-10 来源: 点击:

     “修武窑是被人遗忘的窑,在北宋没有像修武窑那样风格富有变化、纹样优秀、色彩丰富的窑。就拿修武窑风格的代表作品白地黑剔花来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同样花纹的东西。另外我也惊讶宋三彩的千变万化、自由奔放。既有庄重高雅的作品,也有简洁明快的风格,还有绚烂多彩的东西。其中还有使用惊人的复杂技巧。因此,哪一件作品都有很浓厚的艺术韵味,并有较高的精神内涵,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不仅在北宋,就是贯穿2000年的中国陶瓷史,也没有像修武窑一样风格千变万化、花纹独具匠心的窑。”——日本·小山富士夫

   一、精美的绞胎瓷

    去年秋,就已听说朋友董国宝在焦作北边的岗庄村搞绞胎瓷,便想去看看。前不久,在岗庄村的一个偏僻农家小院见到了正在忙碌的董国宝。

    听我们说明了来意,董国宝放下了手中的活,将我们带入一间放着一些杂物的小屋,一边说:“刚烧了一窑,成品不多,有一些好的已被老板收起,只能看看这些残次品了。”果然,在房间的一角堆放着一些烧制时炸裂的绞胎瓷瓶和罐。然而,就是这些个残次品也足以使我们激动不已。

    绞胎瓷是北宋时期当阳峪制瓷工艺中独特的制瓷工艺之一。它的制作难度很大,是用不同颜色的坯泥混合后,接坯或拍片成型,而后罩透明釉烧制而成。典型的纹路有:黑白、棕白羽毛纹,木纹、流水纹、云纹等。上世纪80年代,修武瓷厂一位田师傅曾制作过绞胎瓷小碗,很是精细,小碗口径不过8厘米左右,花纹是羽毛纹。可惜没有继续做下去。眼前董国宝制作的绞胎瓷,除了有精美的羽毛纹外,纹理上有了很多变化,颜色也很丰富。

    如果这种工艺结合现代陶瓷理念和运用现代的制作手段,用来制作陶艺、陈设瓷、美术瓷,一定光彩夺目,能开辟出一片新的陶瓷天地。

    二、从“皮鞋张”到“陶瓷张”

    我们谈着绞胎瓷,谈起当阳峪古代陶瓷,兴致很高。董国宝说:“说起当阳峪陶瓷,这个村住着一位张义国先生,对当阳峪古陶瓷颇有研究、家中有很多当阳峪古陶瓷瓷片。”我们一边说着,一边沿着村中小巷,来到了一户小院门前,张先生正好在家,听到敲门声,将我们迎入院中。

    张义国,中等身材,白白净净,40多岁,江苏人。上世纪80年代到焦作,以修补皮鞋为生,手艺好,待人热情,人称“皮鞋张”。一位异乡人爱上了当阳峪陶瓷,并成了一位执著的当阳峪古陶瓷收藏家。

    小院面积不大、不足20平米、院中摆放着张先生已修复和正在修复的古陶瓷器物。

    听了董国宝的介绍,张先生很高兴,看样子他很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当阳峪古陶瓷介绍给热爱陶瓷的朋友。

    张先生让我们进入他的收藏室,极有兴致地介绍起他收集来的瓷器碎片,如数家珍。

    收藏室总共面积也不足20平米,中间隔断分成里外两小间。地上,货架上堆满了各种形状的大小瓷片、也有将碎瓷片拼凑后重新修复好的瓶罐、大小碗、瓷枕一类的东西。 
    张先生说:“我自己原来只是修鞋间隔做些古陶瓷修复,在修复和搜集古陶瓷的过程中,慢慢收集了许许多多的当阳峪宋代瓷片,越收集越感觉当阳峪陶瓷非常了不起。”

    张先生说:“我收集当阳峪古瓷碎片,决不是为了钱,我这里有许多好东西,给多少钱我也不卖的。”“北宋时期,当阳峪的制瓷业非常发达,规模很大,我这里有很多实物可以证实这一点,但这个曾经在历史上非常重要、非常辉煌的古陶瓷史被人们忽略了。”

    张先生说他有一个愿望,将来办一个当阳峪古陶瓷博物馆,让后人们了解并记住当阳峪那段灿烂的历史。

    三、张义国:当阳峪瓷器与北宋官窑瓷相媲美

    当阳峪陶瓷制作可追朔至唐代。北宋时期(公元1068年)之后的57年中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沿太行山下,以当阳峪为中心向东、西、南三个方向250余平方公里大小窑场上千余座,生产着不同种类、形式各异的陶瓷产品。形成了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陶瓷生产产区。而且其陶瓷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张先生展柜中有不少的细瓷瓷片,其厚度在1毫米至1.5毫米间,最薄处不足0.8毫米。瓷胎薄而致密,釉面薄而细润。有月白、酱色釉,有典型的北宋官窑风格。张先生说,我查了相关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大观政和间,徽宗于汴京自制窑烧造,命曰:官窑。土质细润,胎与釉具薄如纸。”

    张先生拿出几块非常漂亮的青瓷瓷片,是典型的钧瓷风格,胎呈灰褐色,釉为豆青色、淡青色。釉面极柔和,上千年埋藏于地下,挖出后依然光亮如新,非常精美。有钧瓷特色的瓷片张先生处有很多,如青釉上出现的均红釉。据张先生说沿太行山下向西、向北,随处可见散落的钧瓷瓷片。

    有一小块青釉开片,釉是偏暗的豆青色,开小碎片。张先生说,极像宋官窑瓷。

    张先生处还有不少“紫口铁足”的瓷片,亦是官窑之风格。

    在当阳峪发现的瓷片之中,定窑风格之白瓷,汝窑风格之青瓷,钧窑风格之陶器,官窑风格之薄胎细瓷,开片青瓷,紫口铁足之青釉瓷,都能从张先生收藏的当阳峪瓷片、瓷器中找到实物证实。由此可见当时当阳峪制瓷技艺的精湛,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四、装饰风格千姿百态

    在张先生处除了有北宋官窑风格的精细陶瓷外,装饰的风格和装饰技巧也千变万化。

    从釉色上分,豆青、粉青、均红、铜红、深紫、深酱、浅酱、月白、粉绿、宋三彩等釉色品种数十种。

    装饰技法上,绞胎瓷、绞釉瓷、铁锈花、刻剔花、宋三彩、珍珠底刻花、黑白刻划花,堆泥、印花等工艺技法皆备。其工艺之娴熟,技艺之高超、是后人所不及的。

    日本有一个名叫小山富士夫的古陶瓷学家,写过一篇题名为《北宋的修武窑》的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修武窑是被人遗忘的窑,在北宋没有像修武窑那样风格富有变化、纹样优秀、色彩丰富的窑。就拿修武窑风格的代表作品白地黑剔花来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同样花纹的东西。另外我也惊讶宋三彩的千变万化、自由奔放。既有庄重高雅的作品,也有简洁明快的风格、还有绚烂多彩的东西。其中还有使用惊人的复杂技巧,因此,哪一件作品都有很浓厚的艺术韵味,并有较高的精神内涵,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不仅在北宋,就是贯穿2000年的中国陶瓷史,也没有像修武窑一样风格千变万化、花纹独具匠心的窑。”

    五、当阳峪制瓷业遭遇了灭顶之灾

    令人费解的是,繁荣的当阳峪制瓷业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突然消失了呢?数千家的制瓷业突然之间中断了生产,绝妙的制瓷工艺从此没有了传承,上万人的制瓷大军忽然间销声匿迹。

    历史上一定出现了巨大变故,使得当年喧嚣的制瓷产业突然消亡。

    张先生说他曾发现多处旧窑址中整齐存放的瓷坯,有些窑中刚装满了待烧制的瓷坯,也有的窑已烧过还未来及出窑。

    这些迹象都证实了当时事情发生的突然。历史上,并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

    是天灾还是人祸?是金兵入侵、还是宋朝官兵剿灭了这一带的所有的人?我们均不得而知。

    张先生说,北宋时期,当阳峪制瓷业的发达,给当地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当阳峪富商云集,有钱的人很多。那时的北宋王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战乱不止。当时,当阳峪有钱人家眷养了大量的军队(武装家丁)雄霸一方。或许是什么原因激怒了朝廷,于是,朝廷下令将这里的人不分贫富一律诛杀。

    如果真是这种情况,那么,当时的屠杀该是怎样的惨烈。

    历史是否真是这样,并无可信的资料考证。

    但是,当阳峪制瓷突然销声匿迹,留给后人许多猜测。

    我们痛惜历史给当阳峪制瓷业带来的悲惨结局,并从残存的陶瓷碎片中追忆当年先人们创造力的伟大和制瓷方面曾经的辉煌。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