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与雄黄酒
http://www.hnta.cn 2008-6-6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国人最为之动心的一个节日,相传是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因而又称之为诗人节。家家门楣上插着菖蒲、艾叶等物,江河上鼓声如雷竞渡龙舟,而酒宴上粽子和雄黄酒则是必备之物。
粽子又叫角黍,“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子,曰角黍。”但是吃粽之风,并非起源屈原死后,《荆楚岁时记》说:“夏至日食粽。”据专家考证,早期的粽子——角黍,可能与古人“尝黍与祭祖”以庆丰年的民俗活动有关。
但食粽祭屈原,毕竟寄托了人民对屈原的哀思,便约定俗成演化成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续齐谐记》)“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汨罗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角条(粽子)于节日投江以祭之。”(《世说》)包粽子是过端午节的一件大事,五月初一就开始买来粽叶,以清水浸泡、洗涮,然后一片一片晾干;再用清水浸泡洁白的糯米,浸泡后沥干水;还要准备肉粽的馅料。如果是素粽(碱粽),那么要以碱水泡米,或者在米上洒少许石灰水再将其搅匀。儿时,快过端午节了,我们常围在母亲身边看她包素粽。她先把粽叶卷成角形,用勺把湿漉漉的糯米灌入、压紧,再把叶片翻覆过来,然后用五彩绳缠扎,一串一串的,十分好看。到了端午节,吃着蒸熟的粽子,真正是齿颊留香。现在,母亲八十岁了,但仍坚持要亲手包粽子,她说自制的粽子比店铺里买来的好吃。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喝雄黄酒,并用酒水在小孩子的额上写“王”字。“研雄黄酒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清·顾铁卿《清嘉录》)《本草纲目》载:“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杀蛊毒……带雄黄酒入山中,即不畏蛇。”农历的五月初五,按节气已入夏,虫、蛇渐多,饮雄黄酒,洒雄黄酒于墙壁间,以雄黄酒涂染孩子的额、手心、脚心,是为了去毒杀虫,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戏曲《白蛇传》中,许仙让白素贞喝了雄黄酒,使其现出了蛇形,自己也被吓死,于是才有了盗仙草、水漫金山寺、断桥团聚的情节,《白蛇传》也就成为了一出令人百看不厌的爱情经典名剧。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