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成郑州旅游新锐
“夏季是农家乐的旺季,我们为了吸引游客,专门新增加了一些娱乐设施,每天的营业额都有几万元。”近日,在接受采访时,郑州市惠济区一位经营农家乐的负责人兴奋地说。
在惠济区,农家乐旅游起步最早,发展较快,现已初步形成规模。目前,该区农家乐旅游项目总数达106家,安排从业人员3800多人。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区农家乐接待旅游人数达93.9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58.03万元,成为区域农民群众转移就业的新途径,致富增收的新亮点。
郑州市二七区则坚持走以节庆活动来带动农家乐旅游发展的路子,依托区域内葡萄和樱桃等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项目。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全区农家乐经营户达70余家,农家乐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收入2000多万元。
据郑州市旅游局局长岳俊华介绍,去年,郑州市将全市34个特色节庆活动、36个农家乐项目、3个特色乡村旅游基地、13条“城乡和谐游”线路、50个景区整合打包,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近郊游套餐,进一步推动了全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农家乐项目2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项目有40多家。
农家乐发展“转型”在即
“这几年咱区农家乐生意不错,可和成都等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只是小打小闹,在经营规模、管理服务上差距可不小……”惠济区农家乐代表人物、“黄河人家”负责人贾丁选首先找出问题。“咱不能光停留在餐饮服务阶段,应该想法做大做强农家乐产业。”“怡园”负责人王艳红感触颇深。
在特色经营上,多数农家乐还仅仅停留在餐饮服务阶段,少见特色民俗活动及农事、农耕体验旅游等项目,“吃过就走”成为制约农家乐发展的关键问题。
游人在郑州市江山路上可以看到,六七个农家乐项目除了名字不一样外,建的房子一模一样,但却没有一家在营业。其中一家的老板无奈地说:“游客一般都是吃过就走,虽然靠近黄河风景名胜区,但这里的餐饮一直没有特色,游客越来越少,难以为继。”
河南财经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所长苟自钧指出,郑州市农家乐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农家乐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有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农家乐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打着农家乐招牌,实则按高档大酒店装修、收费的做法,会极大地影响郑州农家乐的发展。”
现实表明,郑州农家乐发展面临着新的“拐点”,正处于转折关口。
推动农家乐产业化发展
在市场火暴的背后,行业管理部门和经营者也在不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图给郑州的农家乐发展注入新动力。
郑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郑州市旅游局、惠济区政府于近日共同举办了“2008郑州市农家乐发展研讨会”,特邀国内著名旅游专家、学者及成都、黄山等乡村游示范地代表,请大家就政府如何主导、引导乡村游及农家乐发展,推动郑州农家乐转型升级等问题献计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认为,郑州市发展农家乐有好的基础条件,且有发展方向和思路。但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规模,又要注重档次,最终实现整体规模升级,上升到新的高度。乡村游是“长寿型”、“朝阳型”旅游产品,所以要突出乡村游的文化,同时要突出自身特色,避免雷同模仿,否则仅是数量增加,整体发展水平和档次不能提升。
岳俊华指出,当前,郑州农家乐必须谋求经营、管理新突围,打造大乡村旅游产业格局。
为突破发展“瓶颈”,郑州市旅游部门还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方式,来拓展农家乐经营者的思路,推动农家乐旅游持续、健康发展。7月初,郑州市旅游局专门组织农家乐经营业主到安徽省黄山市考察,目前正在组织专家编制《郑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郑州市惠济区旅游局局长罗黎明介绍说:“今年7月,我们专门召集全区农家乐经营者集中进行五天培训,并组织他们到二七区、中原区进行观摩学习,就是想取长补短,实现差异化经营,打造农家乐产业新格局。同时,我们也邀请了成都、黄山等地的农家乐代表来惠济区进行指导,传授发展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郑州市二七区也正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农家乐已被列为发展重点。
据岳俊华介绍,按照“总体部署、规划先行、服务指导、持续发展”原则,郑州市将进一步整合生态环境、乡村休闲和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调动广大农户经营农家乐的积极性,构筑乡村旅游战略发展新格局。按照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市将争取拥有农家乐300家以上,其中星级农家乐也要再增加若干家。
种种迹象表明,郑州农家乐正迎来转型升级的“黄金发展期”。在休闲旅游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农家乐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必将再次扬帆起航,引领郑州近郊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