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模式”是一个奇迹。这是记者在深入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省栾川县地处豫西伏牛山脉,境内奇山、险峰、怪石、峡谷、秀水、飞瀑、溶洞、温泉星罗棋布,森林覆盖率高达83.3%,空气中负离子平均在3万个/立方厘米,是我国空气最清洁的地方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拿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栾川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旅游资源呆在深闺,号称“钼都”的矿产业则粗放低值。
1999年是栾川的难熬岁月。那年1到9月,全县的财政收入只有2906万元!38家企业,家家亏损。其中9家重点企业不但一分钱没赚,还赔进去了1300万元。县里发不下工资,已经到了没饭吃的地步。有近40家企业抽逃资金,迁往外地。新任县长张献会火燎眉毛,抓耳挠腮。张献会说,当年他的感觉是,身后一群人嗷嗷待哺,追着要吃饭,可面前矗了一堵大墙。“改革”就此成了栾川人从1999年至今经济发展的中心词。栾川县委、县政府适时对矿山进行整顿,把所有矿点统一规划,统一开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把小矿兼并、合并,变为大矿,并实施了整体露采作业。整顿的结果,小打小闹的企业逐步归附、并入成了8个日处理3000吨以上大型选矿企业。全县则由7000吨/日选矿规模增加到2万吨/日以上规模。但是,仅靠单一的钼矿采选卖钼精粉,栾川走不出困境。要想成为工业强县,就必须由单一的钼矿采选向钼、钨、金、 铁、铅、锌综合回收利用转变;促进以钼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多元化升值转变;促进单一的有色金属工业向矿产、化工、医药综合发展转变。栾川的矿产资源中,钼、钨、铅、锌、铁基本上都是伴生的。过去,当地只注重钼的采选,或者说只会把矿石中的钼选出来,而任其他资源眼睁睁丢弃。产品单一当然无法抵御市场风险,也白白耗费了资源。
而要实现以上思路,资金是问题,技术也是问题。现任县委书记张献会告诉记者:“栾川模式”从此开始萌芽,通俗地讲就是利用大自然付给的旅游资源和栾川淳朴善良的人文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于是,栾川县委、县政府开始尝试采取自己投资、引资、合资等方式,先后开发了鸡冠洞景区和龙峪湾国家后开发了鸡冠洞景区和龙峪湾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美丽的栾川终于唤来了远方的客人。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等各国专家会聚栾川,攻克了钼矿中白钨回收这一世界性难题,实现了钼、钨、铅、 锌、铁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1999年栾川化工企业只有一家, 目前栾川已拥有化工、医药企业10个,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化工企业3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医药、化工企业7个。
“栾川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快速。2002年,鸡冠洞、龙峪湾双双荣获全国“AAAA 级景区”称号。2003年,引进1.5亿元建设了伏牛山滑雪旅游度假区。酒店和景点等项目工程纷纷在栾川落户,合同利用资金近10亿元。从2000年到2004年,栾川共吸引县外资金27.1亿元。扩建宾馆饭店28家,其中星级饭店4家,发展家庭宾馆506家,可同时接待21000人次。2005年3月19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名为“栾川模式”研讨会,有关专家提出了“省级旅游学四川,县级旅游学栾川”的说法。2006年,重渡沟亦荣膺国家4A级景区,成为了“栾川模式”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栾川模式”真正成为了政府主导发展旅游经济的典型。
栾川模式的第二大特点是生财有道。张献会风趣地说:环境好了,人到这里不想走了,便会在这里投资消费,经济自然就上去了……旅游业兴起之后,栾川县明确“工矿兴县、旅游强县、特产富县”思路,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财源结构体系。以2004年为例,通过招商引资,当年新建4500吨/日白钨选厂2个,铁采选规模达到3000吨/日,铅锌选矿能力达到2700吨/日。2002年综合回收产值只有668万元,到2005年综合回收产值已近一亿元。截止2005年,栾川县共新500万元以上项目60个,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32.1亿元,利润15.4亿元,入库税金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44%、156.6%;全年接待游客269万人次,门票收入5718万元,旅游总收入7.6 亿,分别增长43%、115%、44%。近日,从川县财政部门又传出喜讯:2005年,栾川县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亿,同比增长290.9%,收入总量全省第五,增幅居全省第一。2000年栾川在河南118个县(市)中综合实力排94位,2003年38位,2004年20位,2005年一举上升到第7位。
经济发展了,会不会影响环境、破坏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呢?为实现零排污率,新年伊始,南京化工设计院为栾川县三彦公司设计出了投资30万元的环保治理方案。三彦公司是一家年产值近亿元、纳税超百万的民营企业。这是栾川县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缩影,象三彦公司这样做的企业在当地还有30多家。近年来,栾川县委、县政府按照“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始终把加强环保工作作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栾川”的重头戏来抓,用硬手腕,下狠功夫,控源头,建制度,严整顿,走出了一条独具山区特色的环境保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