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正文
河南省旅游产业三年行动纲要
http://www.hnta.cn 2009-6-8 14:31:30 来源: 点击: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 

 

做大做强我省旅游产业三年行动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为了强力推进省委、省政府“旅游立省”发展战略,加快我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步伐,特制订2009-2011年旅游产业发展行动纲要。
一、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扎实推进国内旅游,超常规发展入境旅游;着力创建文化旅游共生体和产业联合体;创新发展旅游新业态,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把河南打造成中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分目标
1、经济目标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到2011年,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突破3亿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750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1%以上。通过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
2、文化目标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原优秀文化,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旅游精品,打造3-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演艺品牌。
3、社会目标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全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旅游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成为区域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力争三年内全省增加旅游直接就业人员40万人,全省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达到150万人,带动社会就业750万人。
4、环境目标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促进河南生态文明建设。让旅游者和居民共同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宣传者、参与者,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浓郁的人文环境。
二、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构建我省 两带五区”旅游发展大框架,即:沿黄古都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观光带、嵩山禅武文化旅游区、南太行山水生态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大别山红绿文化旅游区、豫东平原古文化旅游区。
(一)沿黄古都旅游带
以少林寺-龙门石窟为龙头,突出古都文化、黄河文化、祖根文化、佛教文化,塑造“盛世古都、文明摇篮”的主题形象。郑州市要发挥核心优势,强力打造嵩山少林、黄帝故里、黄河名胜、现代商城等旅游精品,强化商务、会展、购物、娱乐等旅游业态,完善、优化城区旅游产品和服务功能,开发都市观光与近郊游憩旅游项目,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会展中心;洛阳市要全面整合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玄奘故里、天子驾六、隋唐城、汉魏故城等优势资源,成为体现汉唐风韵和中华福地的“华夏圣城”;开封市要构建城市水系工程,整合清明上河园、龙亭、相国寺、开封府等景区资源,加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现“大宋皇城”古韵;加快小浪底、西霞院、黄河风景名胜区、三门峡白天鹅湿地保护区、嘉应观、杜甫故里、陈桥驿--封丘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商丘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等景区建设。加大黄河两岸生态建设力度,将黄河建设成为绿色生态走廊,使沿黄古都旅游带成为荟萃华夏文明、凸显生态黄河的国际旅游精品带。
(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观光带
编制南水北调中线生态休闲旅游带规划。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整合沿线旅游文化资源,建设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集观赏性、休闲性、参与性、娱乐性、修学性于一体的景观工程。重点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沙河渡槽、穿黄工程、城市景观等旅游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立干渠两侧绿色景观通道。以游客为中心建设相关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加强沿线环境治理和保护,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为一条国内知名的绿色景观带、生态游憩带。
(三)嵩山禅武文化旅游区
以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为契机,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大嵩山旅游资源,突出禅宗祖庭、少林功夫和地质奇迹,塑造“至尊中岳、天下少林”的主题形象。加快嵩山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延伸和拓展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做大做强集演艺、竞技、培训于一体的武术产业。加快旅游公路、景区游步道建设,加强植被抚育、生态环境恢复和景观修复,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天然美景,使之成为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旅游王牌。
(四)南太行山水生态旅游区
以云台山、殷墟为龙头,突出太行山水、殷商文化特色,塑造“绝壁长廊峡谷群,太行精神民族魂”主题形象。加快南太行旅游区一带三环旅游交通网和山前旅游专线建设,打通景区连线。强化云台山、王屋山、五龙口、太行大峡谷、云梦山、关山、万仙山、八里沟等景区旅游干线、游步道、环卫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以云台山为核心,整合青龙峡、峰林峡、青天河、神农山等景区,树立“大云台山”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展示以殷墟为代表的殷商文化、以陈家沟为代表的太极文化、以羑里城为代表的周易文化、以比干庙为代表的姓氏文化、以云梦山为代表的古军事文化、以王屋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等。积极开发滑翔、探险、登山等专项旅游,丰富旅游产品,使之成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集休闲度假、寻根朝觐、文化鉴赏、猎奇探险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地旅游胜地。
(五)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
以尧山-大佛、宝天曼、恐龙遗迹园、老君山、白云山、西泰山等为重点,突出伏牛山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构造独特性,塑造“华夏绿色心脏、世界地质奇观”主题形象。完善伏牛山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加快鲁山大佛、宝天曼、嵖岈山、恐龙遗迹园、老君山、重渡沟、龙峪湾、木札岭、西泰山、玉皇山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走集群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温泉康体、漂流、滑雪、山地运动、野营探险等特色旅游产品,建设上汤温泉、老界岭、白云山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山地度假三大品牌。
(六)大别—桐柏山红绿文化旅游区
以鸡公山—南湾湖、黄柏山—汤泉池、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陈氏将军祠—九华山为龙头,突出“一红一绿”和根亲文化,塑造“红绿大别、闽台祖地、水韵茶乡”的主题形象。加强与安徽、湖北两省的区域合作,面向闽台地区开拓客源市场。加快旅游干线公路改造、提升和支线公路建设,加强大别山南北麓交通联系。加快南湾湖、鸡公山、桐柏山、九华山、鄂豫皖苏区首府、董寨自然保护区、黄柏山、汤泉池等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打造南湾湖-鸡公山、黄柏山—汤泉池避暑度假胜地和新县红色旅游圣地国家级旅游品牌,使之成为我国知名的集红色教育、休闲避暑、姓氏寻根、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七)豫东平原古文化旅游区
以太昊陵、老子故里、商丘古城为龙头,塑造“人文始祖、华商之源”主题形象。充分挖掘古文化遗存,创新展示手段和形式,加快太昊陵、商祖祠、芒砀山汉墓群、花都温泉、花博园、老子故里、燧皇陵、曹丞相府、曹魏文化园、南海禅寺、泛沙河旅游带等景区的开发,展现始祖文化、道家文化、商业文化、平原农耕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以古文化、姓氏文化为精髓的特色旅游区。
三、旅游产品与线路打造工程
(一)强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旅游区
1、嵩山-少林旅游区
加强旅游道路建设,加快安全防护、绿化、河道治理,启动嵩阳书院国学研究院主体工程和师泽园、耕读园配套园林建设。将其打造成世界禅文化修习中心和中国功夫展示、培训、发掘、输出中心。
2、龙门石窟旅游区
以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园区为目标,加快龙门石窟旅游景区建设。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温泉度假区、国际会议中心,加强文物保护、河道整治,保护性开发龙门湿地,启动关林景区改造。
3、云台山旅游区
实施核心景区连线道路工程;整合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青天河旅游资源,建设“大云台山”;加强星级饭店、文化娱乐、购物场所等服务设施建设,将云台山景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以山水文化为代表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4、开封宋都古城旅游区
以七朝古都开封为依托,以清明上河园为龙头,建设体现“大宋皇城”形象的大宋文化旅游园区,使开封古城成为演绎皇城胜境、东京梦华的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5、殷墟旅游区
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为依托,加快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商文化国际论坛、殷商文化主题酒店、殷墟数字展览馆等项目的建设,高水平开发殷商文化演艺娱乐活动,强力打造集旅游、园林、文化为一体的殷商文化旅游区。
6、鲁山大佛旅游区
加快尧山提升性景区建设,完善佛泉寺游览功能,高品位开发上汤温泉,使鲁山大佛景区成为“拜大佛、泡温泉、赏山水”的国际知名的山地休闲度假胜地。
(二)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知名旅游区
1、黄河小浪底旅游区
推动黄河小浪底景区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使之成为全国知名的水上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目的地。
2、大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区
依托三门峡-洛阳-济源-新乡-焦作-郑州-开封-濮阳-商丘黄河沿线主要景区,合力打造大黄河生态旅游区。
3、黄帝故里旅游区
加强黄帝故里景区旅游道路建设和中华祖根文化氛围营造,拓展景区规划与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将其打造成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4、老子故里旅游区
加快太昊陵-老子故里旅游区开发,将太昊陵建成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老子故里成为以老子文化为内涵的文化旅游体验区。
5、玄奘故里旅游区
重修玄奘故居,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将玄奘故里景区建成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6、宝天曼人与自然保护圈旅游区
加快宝天曼旅游基础设施和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标识系统,使之成为中国知名的生态休闲和科考旅游目的地。
7、太极文化旅游区
加快太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太极大师纪念馆建设,挖掘弘扬太极文化,使太极文化园成为塑造“功夫河南”形象的太极文化体验地。
8、嵖岈山旅游区
加快嵖岈山天磨湖温泉水城开发,推进龙天沟、红石崖、凤鸣谷等景点建设,将嵖岈山景区打造成山水盆景和西游文化特色旅游地。
9、红色旅游区
以桐柏—大别山为龙头,重点开发新县、竹沟、林州红旗渠等红色旅游产品,弘扬焦裕禄、张荣锁、任长霞等先进人物精神,加强与湖北、安徽、山西、河北等区域联合,打造河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10、佛教文化旅游圈
依托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玄奘故里四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组建佛教文化旅游圈,提升大相国寺、南海禅寺、灵山寺等佛教景区文化内涵。
11、朱仙镇旅游区
恢复朱仙镇原始风貌,扩建岳飞庙、关帝庙,兴建朱仙古镇遗址公园、古运粮河道、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等,把朱仙镇打造成全国著名的特色旅游景观名镇。
12、商丘古城旅游区
加强商丘古城“三商文化”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使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园成为弘扬中原传统商业精神的商业文化体验地。
13、恐龙主题公园旅游区
加快白垩纪景观廊道、白垩纪乐园、恐龙野战营、白垩纪湿地生态园等项目建设,使西峡恐龙遗迹园成为全国著名的恐龙遗迹主题公园。
14、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区
以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和河南段干渠为依托,加快沿线景区规划开发、提升,使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成为体验现代水文明、展现中原古文化和城市观光的绿色生态走廊。
15、玉皇山森林公园旅游区
依托卢氏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加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使之成为中西部地区知名的休闲度假、森林疗养胜地。
16、王屋山旅游区
加快王屋山开发,使之成为集愚公精神感悟、原始森林探秘、道教文化体验、地质科普科考于一体的国内知名山岳旅游圣地。
17、辉县南太行旅游区
加强关山-万仙山-八里沟一体化营销,重点建设三个景区之间的连通道路,使之成为南太行经典山水观光景区。
18、鸡公山-南湾湖旅游区
加快鸡公山-南湾湖景区整治、提升,使鸡公山成为集“竹、林、茶、佛、水”于一体的山岳休闲度假区,南湾湖成为集采茶、渔猎、水上运动为一体的水上休闲度假区。
19、花木-温泉旅游区
依托鄢陵丰富的温泉资源和鄢陵花木博览园的规模优势,将其打造成为集温泉养生、休闲度假、会议住宿、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度假区。
20、云梦山旅游区
加大旅游道路、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鬼谷子、孙膑、苏秦等历史人物传奇故事强大的吸引力,把云梦山景区打造成为自然风光、军事文化相结合的旅游精品。
(三)培育壮大一批特色旅游景区
针对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积极发展山水休闲、康体度假、文化体验、乡村观光等特色旅游。加快雁鸣湖、龙峪湾、嘉应观、芒砀山、曹魏都城文化园、铜山湖度假区、黄柏山—汤泉池、关山、九华山、濮上园、沙澧河等景区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中原山水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特色景区群。积极应对旅游多元化发展趋势,深度开发修学旅游、温泉旅游、体育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购物旅游和兴趣旅游等旅游新产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数字化旅游、汽车露营地、城市休闲等旅游新业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四)重点打造七条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十条国内旅游线路
国际线路。丝绸之路起点游,少林太极功夫游,中华皇城古都游,华人寻根祭祖游,黄河文明生态游,佛教文化探源游,中国名瓷探踪游。
国内线路。黄帝故里文化游,黄河文明生态游,南太行山水观光游,伏牛山休闲度假游,四大古都朝觐游,少林太极功夫游,华人寻根祭祖游,宗教文化探源游,中原红色圣地游,名人寻踪拜祭游
四、旅游产业要素升级工程
(一)强化旅游购物业
用传承文化经典、塑造时尚精品的理念发展旅游商品业。组建旅游商品设计团队。扶持培育洛阳天旗、开封汴绣、宛西制药、少林宝剑等10家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重点规划建设洛阳旅游礼品城等3-5个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旅游纪念品孵化基地和旅游纪念品创意园区。建设体现景区特色的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基地。制定“河南旅游商品开发质量认证”标准。建设一套完善的旅游商品销售和管理体系。
(二)推进旅游交通业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依托“一极两圈多层”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利用城际高速铁路和轻轨加快建设的新契机,完善旅游交通绿色通道服务,构建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以旅游客源地为依托,加开国内航班;增开国际航空直达航线,大力发展航空支线运输;在嵩山、伏牛山、大别山等重要旅游目的地筹建旅游直升机机场。利用正在建设的郑京、郑西、郑武高速铁路,建设从郑州新客站等站点至景区的旅游快速交通网络。修建、完善城市至景区、景区至景区之间的旅游道路。
(三)做强文化娱乐业
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培育成国内知名旅游演艺品牌。策划洛阳龙门石窟“盛世龙门”、平顶山鲁山大佛“佛光普照”、焦作“太极魂·山水情”、信阳南湾湖“水韵茶乡”实景创意演出。以高科技手段创新旅游文化娱乐产品,建设集文艺演出、娱乐、影视、餐饮、住宿、时尚消费等多种业态聚集的文化旅游创意聚集区。
(四)提升旅游住宿业
大力发展高档星级酒店,引进香格里拉、喜来登、凯悦、雅高等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提升高档星级酒店管理服务水平。引导发展文化主题酒店等旅游住宿新产品,打造温泉特色酒店,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农家乐接待体系。积极倡导绿色酒店经营理念和“金钥匙”服务理念。加强对旅栈业的管理,提高接待和服务水平。
(五)壮大旅游餐饮业
加速对现有四星以上宾馆餐饮的国际化接轨,增加餐饮品种和服务水平,满足中外宾客的需求。通过旅游带动豫菜发展,推出以三国典故等中原文化为特色的豫菜系列。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养生、生态等菜肴系列。加强地方特色菜肴、风味小吃、风味餐厅建设,积极推广城市休闲餐饮街区。策划举办“一品中原”国际旅游美食节,形成快捷方便、搭配合理、冷热结合、营养均衡的餐饮产品系列。
五、旅游投融资体系构建工程
(一)组建河南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通过优质资产无偿划拨、重组和产权契约等方式,以省直品牌企业优质资产为依托,成立河南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集投融资运作、旅游运营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产品丰富、产业链条完整、服务功能完善、品牌影响力大、竞争实力强劲的河南旅游龙头企业。
依托优势资源,以知名品牌为龙头,通过资金和行政手段,整合区域内旅游要素以及与旅游产业价值链相近的其他企业,鼓励清明上河园、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等知名景区成立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促进区域旅游经济集约化增长。
(二)打造投融资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河南省旅游项目库,进一步加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积极引进国内外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兼并、参股、收购、特许经营、租赁承包、BOT、TOT等多种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针对旅游企业的综合授信及其它金融服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联合投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增加旅游投资。试行地方旅游国债、信托等新型旅游融资产品。
(三)推进旅游企业上市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旅游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重点扶持培育清明上河园、云台山、中州国际、少林旅游集团、龙门石窟旅游文化产业集团等旅游企业上市。
六、旅游改革创新推进工程
(一)设立旅游体制改革试验区
推进旅游体制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推广云台山、南湾湖和洛阳龙门石窟旅游发展模式。选择8-10家景区或旅游区进行体制改革试点。支持伏牛山、南太行等有条件的核心景区创建国家公园,重点突破小浪底、登封旅游体制创新,把平顶山作为旅游体制创新试点,整合土地、城建、环保、林业和金融等相关部门行政资源,结合试验区内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协调试验区内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统一旅游开发和旅游运营。
(二)推进旅游企业产权改革
积极推进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的产权改革,深化国有旅游企业产权制度变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以资产和要素重组为突破口,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旅游企业和企业集团。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旅游运营商及酒店管理集团来河南进行旅游开发。依法鼓励景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加快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措施解决景区多头管理的问题,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推动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培育大型旅游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嵩少旅游产业集群、龙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开封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云台山-焦作旅游产业集群、安阳殷墟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尧山大佛旅游产业集群、黄河小浪底产业集群、鸡公山-南湾湖旅游产业集群、栾川老君山旅游产业集群、商丘古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等十大旅游产业集群。
(四)实现中原城市群无障碍旅游
加快中原城市群九城市旅游协作,建立九城市旅游协作联谊会机制,在旅游发展规划、市场开发计划、旅游优惠政策等旅游业发展重大决策方面及时沟通。建立统一的旅游标识、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共同组织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并相互支持和积极参与其它城市的旅游节庆活动。打造绿色旅游通道,鼓励城市群内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依法异地经营并享受同城待遇,支持跨地区的旅游线路运营、旅游车辆免费互通。对交通、安全和重大投诉等问题采取协调一致和合作立场,并做好相互间旅游投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七、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一)优化旅游服务环境
倡导“微笑河南·礼仪之邦”的服务形象,坚持以人为本,推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河南旅游服务质量。实施服务品牌战略,开展“旅游放心消费”活动,打造“放心、安心、舒心、开心”的河南旅游服务品牌。
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制定符合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等级、旅游景区标示牌建设等标准、逐步形成与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化体系相衔接的完整科学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
(二)完善游客服务体系
狠抓旅游道路标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便捷、舒适、满意度高的旅游环境。
在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及主要交通枢纽设立公益性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旅游支线公路、公共活动场所、车站广场、主要街道等地方逐步普及旅游指示标识和旅游形象展示标识。完善导游服务系统,主要旅游景区逐步实现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促进建设跨区域汽车租赁公司,办理异地租车、收车业务,以方便和发展自驾车旅游。
(三)构建旅游信息系统
以河南旅游资讯网为依托,加快全省旅游信息化建设。以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服务信息系统、旅游服务预定体系、旅游查询信息系统、假日旅游预报系统为核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服务网,通过政府信息资源与市场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覆盖全省旅游企业的信息网络系统。
(四)建立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完善旅游培训机构,办好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旅游职业培训基地。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岗位培训质量。将部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及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加快外语导游员队伍的培养和选拔,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金牌导游。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旅游高级人才。推进旅游产学研联合,建立全省旅游专家库和旅游研究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咨询,提供智力服务。
八、旅游宣传促销强化工程
(一)强力开拓国际市场
充分利用世界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东北亚国际旅游论坛等平台,强力推广河南旅游形象与旅游产品。创新会展布展手段与内容,积极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会和世界旅游博览会。加强与境外主流传媒互动,通过策划大活动推动入境游市场快速发展。利用河南郑州直航台湾契机,加强对台宣传促销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3年内再开辟3-5条国际航线。加强与北京、陕西、山东等省的营销合作,合力开拓港澳台及东南亚市场,进而挺进欧洲及北美市场。
(二)多元化拓展国内市场
加快国内旅游合作步伐,以安阳、焦作、南阳、信阳、商丘、三门峡、济源等城市为突破口,加强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推进旅游营销“五个一”工程(一部旅游电视宣传片、一首旅游主题歌、一套旅游主题宣传口号、一位旅游形象大使、一个旅游吉祥物)。灵活运用会展节庆、文化交流、影视娱乐等营销手段不断拓展市场。要善于创意、编好故事、挖掘内涵、勇于造势、吸引眼球,把旅游亮点以震撼人心的效果广泛传播。通过网络、手机、3G技术等新媒体,吸引国内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时尚人群。
(三)多样化繁荣省内市场
开展 “爱我中原,畅游河南”主题旅游活动。通过出台《河南省全民休闲计划》、发放旅游券等方式促进河南人游河南。制定自驾车旅游的优惠政策,扩大河南省自驾车旅游市场。与银行业合作试点推出河南旅游一卡通。旅行社要结合全国主题旅游年创新推出针对本省居民市场需求特点的旅游线路产品,旅游景区要通过降价、赠票等方式让人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打造环城游憩带和乡村旅游产品,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丰富的主题活动推广,迅速增加旅游客源数量规模。通过落实带薪休假和鼓励奖励游、银发游、福利游、自助游、修学游等方式繁荣省内旅游市场。
(四)集中宣传和推介
整合全省资源和力量,用一年时间,统一在中央电视台1、9频道新闻联播前后黄金时段,播放河南旅游资源、产品和旅游形象广告。在三星级以上酒店、4A级以上景区、大型购物商场、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置放河南省各景区形象宣传手册和触摸屏。深入挖掘河南历史文化内涵,拍摄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大型电影电视剧,实现旅游与电影电视的对接。优先支持《客家人》、《大宋王朝》、《康百万庄园》等电视连续剧的拍摄,鼓励景区、地方参与电影电视剧的制作。
(五)推进全民休闲计划
加强舆论引导,综合利用广播、电视、平面、网络等媒体,努力创造促进旅游消费氛围,开展旅游放心活动,剌激消费。尽快出台《河南省全民旅游计划》,以郑州为试点城市,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出台奖励旅游、修学旅游、福利旅游等政策,形成促进大众出游的体制机制。支持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创建国民旅游示范基地。重点建设黄河小浪底观光度假区、南湾湖-鸡公山生态度假区、尧山温泉度假区、白云山避暑度假区、龙峪湾生态观光度假区、玉皇山生态观光度假区、万仙山避暑观光度假区、铜山湖观光度假区、鄢陵温泉度假区、商城汤泉池度假区等10大度假区。通过发行旅游券,促进河南人游河南,鼓励全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九、旅游与三产融合
(一)旅游与农业
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发展互动,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形成的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把河南广阔的农村变成优美的游览园区,加快发展景观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强化居民旅游服务意识,积极发展特色农庄型、生态农业园区型、农家乐休闲型、农产品集散型、特色旅游村镇型、城市依托型和民俗风情体验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围绕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田园观光资源,实施郑州樱桃沟村、洛阳牡丹村、孟津奇石村、伊川仿青铜器村、固始柳编村、濮阳杂技村、商丘画虎村、宝丰魔术村、临颍南街村等18个“一村一品”试点工程,逐步形成60个独具特色的旅游专业村。
(二)旅游与工业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旅游与新型工业化的融合。传统工业企业要加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碧水蓝天”。新型工业企业要叠加旅游功能,选择一批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工业企业,开发参观型、访问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展示和提升河南工业形象,把双汇、宇通、金星啤酒、宛西制药、许继电器等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工业旅游品牌。强化旅游商品制造业发展,加强开封汴绣、洛阳唐三彩、南阳玉石、许昌钧瓷、朱仙镇木板年画、青铜仿真器、泥塑、麦杆画、土特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以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医药保健品、旅游文化用品为重点,推动旅游商品生产的集群化、专业化、系列化发展。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和优势,培育一批旅游装备制造企业。
(三)旅游与服务业
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兴一业、旺百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通过旅游业发展,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的开放和发展,大力策划、举办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加快会展业发展,将郑州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会展中心。通过发展旅游金融、旅游保险、旅游房地产、旅游餐饮、旅游购物等新业态,带动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餐饮业、购物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四)旅游与相关部门
根据旅游需求多元化发展趋势,加强旅游与文化、农业、卫生、环保、体育等相关部门的联动,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开发多元化旅游新产品,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旅游发展的态势(见附表)。
十、旅游与文化繁荣
(一)推进文化旅游共生体和产业联合体建设
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使旅游与文化相融共生,形成文化旅游共生体与产业联合体。通过旅游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二)促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
搞好开封、登封、镇平、淮阳、浚县、新县、禹州、宝丰等八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建设,发挥旅游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其它相关产业发展。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改革创新试验区体制与机制。
(三)塑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加大对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少林功夫、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宋都古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少林武魂》、《东京梦华》、《武林风》、《梨园春》等品牌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品牌的塑造、宣传和推广,树立在国际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
(四)传承弘扬中原优秀文化
加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嵩山历史建筑群等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实施“记忆工程”,合理利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的艺人在旅游区、各种旅游促销会和节庆活动中展示具有河南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在旅游商品的研发中融入中原文化和艺术内涵,通过丰富的旅游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原优秀文化。
十一、旅游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实施旅游惠民工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旅游要素合理配置,统筹城乡旅游市场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城乡旅游一体化的格局。大力发掘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田园观光旅游,以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为重点的农业旅游和以广大农民外出旅游为重点的农民出游。积极实施旅游扶贫工程,选择嵩县、鲁山、遂平、洛宁、卢氏、淅川、商城、新县、浚县、渑池、开封(县)等经济相对落后、旅游资源丰厚的县,建设旅游扶贫示范区。使旅游产业成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让城乡居民享受旅游的实惠,促进全省城乡协调发展。
(二)形成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特色城镇体系
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形成以城市旅游、旅游强县、旅游名镇为主要结构的河南省三级旅游特色城镇体系。通过旅游城市、旅游强县、风情小镇建设来带动河南省社会环境提升,促进游客和当地居民交流,实现文明素养提升、环境氛围友好的目标。
(三)建立特色城市社区与特色旅游乡村的交流机制 
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要融入旅游功能,选择一批城市社区增加旅游功能,形成社区宜居宜游的环境氛围。加强特色旅游乡村建设,并与城市特色社区建立交流机制,实现城市文明进乡村,乡村旅游到城市社区的良好互动局面。
十二、旅游与生态环境营造
(一)推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牢固树立“环境兴旅”观念,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二)加强旅游区生态环境营造
加大对旅游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项目的生态环境监察。在旅游区、重点旅游线路及其周边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围湖造田、改变自然水系等破坏生态的行为。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旅游开发建设,要遵循“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要求,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区域和线路。大力加强旅游区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控制和治理旅游区环境污染。
 
 
 
 
 
 
 
 
 
 
 
 
 
 
 
附表: 旅游与相关部门联动一览表

旅游业态
合作部门
典型产品
实现目的
文化旅游
省文化厅
龙门景区
接受文化教育,了解华夏文明,树立保护和宣传传统文化理念。
生态旅游
省环保厅
白云山景区
接受生态教育,认识自然环境,树立和宣传生态保护观念。
城市旅游
乡村旅游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郑东新区
通过在城乡建设旅游功能的叠加,体验城市和乡村建设成果。
生态旅游
省林业厅
宝天曼景区
接受林业教育,了解林业的功能,树立和宣传森林保护观念。
水体旅游
省水利厅
南湾湖景区
接受水利教育,陶冶个人情操,树立和宣传支持水利事业观念。
康体旅游
省卫生厅
河南省人民医院
接受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提高卫生意识,树立养生观念,提高人民体质。
会展旅游
旅游商品
省商务厅
郑东新区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功能;通过商业和旅游商品的融合,促进商业和旅游商品业的共同繁荣。
农业旅游
省农业厅
新郑枣园景区
通过旅游与农业的融合,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拉长旅游和农业产业链。
工业旅游
旅游信息化
省工业与信息化厅
宇通客车厂
通过旅游与工业的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提升工业企业形象和工业产品的价值。
监狱体验游
省司法厅
省各级监狱
接受法制教育,树立和宣传法制观念,构建和谐法制社会。
科技旅游
省科技厅
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接受先进科技知识教育,树立爱好科技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校园旅游
省教育厅
郑州大学新校区
接受科技知识,树立和宣传文化教育理念,端正社会风气。
宗教旅游
民族风情游
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少林寺景区
通过宗教和民族风情旅游,加强民族交流,促进社会和谐。
敬老旅游
省民政厅
敬老院
树立和宣传爱老敬老社会风气,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地质旅游
风景名胜游
省国土资源厅
嵩山地质旅游景区
接受自然教育,培养和宣传热爱自然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娱乐旅游
省广电局
第八演播室
陶冶情操,了解中华文化,丰富人民生活,拉长旅游产业链,拓展娱乐业发展空间。
体育旅游
省体育局
郑州少林武术节
强健人民体质,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空间,拉长旅游产业链,树立区域形象和提高区域知名度。
地震灾害体验旅游
省地震局
河南省地震台网
体验地震灾难,增长地震救助知识。
气象科普旅游
省气象局
河南气象台网
参观气象奇观,增长气象知识。
防火救灾体验旅游
省消防总队
消防演习现场
参与消防演习,增长消防安全知识。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