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做好智慧旅游这篇大文章
http://www.hnta.cn 2011-11-25 10:17:03 来源: 点击:
    根据北京市旅游委“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计划,旅游金融一卡通刷卡买票、智能手机定位导游、蓝牙下载导游词、实时查看景区天气和人流……这些高科技的智能旅游方式在未来3年内将在北京各景区实现。
    笔者为北京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叫好。我们一直倡导要理性旅游、合理消费,联想到刚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游客集中出游造成的拥堵现象,让人们对智慧旅游的前景充满期待。就发展“智慧旅游”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要以旅游者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旅游者的需求很多,出行中最迫切的需求是目的地的实时信息。这方面,上海世博会开了个好头。参观过世博会的人都有印象,人们一进入世博园就会收到提示短信,告知园内各展馆的排队等候时间等信息,让游客各取所需。这样一来,游客即使在热门展馆前排几个小时队,也无怨无悔。
由此联想起每个黄金周都会出现的热点景区拥堵的老问题。以故宫为例,以每年数百万人次的容量接待每年数千万的首次出游者,不热都不可能,限制谁都不合适。然而,对于景区来说,    只要提前发布旺季客流信息或者采取提前预约门票等措施,那么,一些旅游者知难而进,饱受拥挤之苦,游览质量大打折扣也不会抱怨。就像交通高峰时段的地铁、飞机一样,大家为了享受快捷,就只能忍受拥挤、票价上涨等诸多不便。
    要以旅游者的支付能力为切入点。迫切需求也要区分无效和有效需求。有消费欲望和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否则就是无效需求。
    当前,中国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较低。根据《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9》公布的数据,2008年,入境过夜旅游者每人次花费折合人民币为8045元,邮电通讯费(含上网费)为177元,占总花费的2.2%;按此比例推算,国内城镇过夜旅游者为1605元,邮电通讯费约为35元。农村过夜旅游者为443元,邮电通讯费约为10元。
由此可见,中国旅游者主动付费获取信息的支付能力有限;而且,已经形成了免费获取旅游信息的习惯。如家酒店正是抓住了国内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在经济型酒店中率先推出了网络免费预订送积分、客房宽带免费上网、给予会员折扣等实惠举措,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会员和大批非“如家”酒店不住的忠诚顾客。
因此,发展智慧旅游,尤其在起步推广阶段,要将运营系统设计为政府资助、受益企业买单,短期内不能奢望国内旅游者主动花钱买信息。
要以旅游者的操作习惯为设计点。旅游者是高新科技产品积极的消费者,却不可能成为耐心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因此,智慧旅游的产品、操作系统要“高级傻瓜化”,就像使用数码相机一样,一键搞定,后台自动操作。
    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超过4.2亿,手机网民人数为2.77亿;中国手机用户近10亿(内地约9亿),其中约有1亿台智能手机,占比10%;内地每百人拥有64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还只有31.8%;手机网民不足手机用户的30%。国内旅游者中的大多数人还在使用非智能手机,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短信和电话查询。这种网络查询、电话预订、现场交易的习惯迫使旅游电子商务的先行者携程建立起拥有近万个坐席的人工呼叫中心,为旅游者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
    还应提出的是,一些省市博物馆先后推出了无线导游点击讲解机,但是据笔者观察,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国内许多旅游者还处于到此一游的初级阶段,不太会用这些对号按钮的自动导游机;另一方面,博物馆内声音嘈杂,导游机声音太小效果不好。许多希望深度了解展览内容的旅游者要么自己花钱请导游,要么跟着现场导游“蹭听”。
因此,智慧旅游不能赶时髦、图虚名,过度超越旅游者接受能力和操作习惯,而要贴近旅游者、贴近市场、贴近实际,让智慧旅游不仅有智力,还要最大限度地惠及百姓。
    要以旅游者的满意率为落脚点。单一的信息收集、查询和发布系统,并非老百姓的迫切需要,难免被淘汰。当初,某信息公司投入巨资兴建的北京城市信息亭,早已成为公园、街道和商厦内的摆设。高速公路公司的信息收集能力很强,几乎每隔1公里就有1个电子探头,对车流、路况尽在掌握之中,却很少用来为出行者服务,有时无意之中成为“添堵者”。电信部门信息收集和发布能力更强,携带手机的旅游者只要进入某个地区的边界,就能收到他们发来的欢迎短信,其中查询旅游信息的电话却很少有人打。主要原因是没有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旅游主管部门要让旅游者满意,就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整合社会各种信息资源,掌握假日旅游规律,做好工作预案。比如,高速公路可与GPS导航公司、各地广播电台合作,像城市交通    管理部门那样提供实时的路况信息,及时疏导车流。再比如,组织旅游城市、企业与电信公司合作,及时推出当天的打折优惠等信息,吸引旅游者留在当地消费、住宿。
智慧旅游是篇大文章,以上只是个人的认识和建议,期望得到更多的贤言良策。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