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低碳环保游远未常态化 仅停留在个人超前行为层面
http://www.hnta.cn 2011-11-1 10:13: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
    低碳环保旅游是当下一个时尚热词,并已成国际旅游潮流。然而在国内,目前仅仅停留在“个人超前行为”层面,远未形成产业化、制度化、常态化,其中症结值得深思。

【业界聚焦】缩减“碳足迹”何日变成全民共识?
 
    虽然旅游业被称为“绿色产业”,但是碳排放水平不低。游客出行要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游客入住的酒店通常水电消耗惊人,很多旅游观光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也就是说,“碳足迹”越多,对环境的危害越大。

    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四川广元的翟峰和妻子晒出“低碳国庆”计划,引起社会热烈反响。文中说,“每逢黄金周,必遭"高碳"――彻夜亮灯、通宵电视或电脑、互赠礼物,以及旅客大流动,可谓每一项行为都是"高碳杀手"。为了让"低碳"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让"低碳"真正能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里,那就让我们从今年的"低碳国庆"做起”。在国庆假日里,他们一家通过行动尽量减少碳足迹――取消了准备乘飞机到北京看望孩子的计划;就近步行到郊区生态景点游玩;出游时自备旅行开水壶,带上环保“四小件”,即手绢、饭盒、环保筷与布袋。

    翟先生一家的行动在提醒:业界如何推动低碳的出行理念?面对人与生态环境日益尖锐的矛盾,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应该成为一种行动。

低碳旅游产品纷纷问世

    时下,一些旅行社为推动低碳环保旅游的发展,已积极行动起来。

    从去年10月开始,辽宁天鸿国际旅行社就借助“南方风情”这一同业品牌,推出多个国内和出境游低碳环保产品。该旅行社在设计路线方面,力求科学,不走回头路;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将四飞变成双飞,把双飞变成动车,尽量减少碳排放;增加线路中的低碳活动,华东线产品在特定季节,会把坐车游览西湖改成骑车游西湖,不但环保,更可以让游客近距离接触自然。在出境游线路中,对泰新马产品,取消赠送矿泉水,改为司机和导游在车上为客人泡茶,在保障游客饮水需求的同时,减少矿泉水瓶的使用。上述环保产品,均倡导游客入住同一家酒店超过两天的,循环使用被单和毛巾;游客自备洗漱用品,避免一次性洗漱用具的浪费。

    北京凤凰假期国际旅行社最近推出了荷兰库肯霍夫花乡骑行之旅――游客可以在当地骑车游览郁金香花海。由于自行车道遍布荷兰,下一步,该社打算与一些自行车俱乐部合作,推广“骑游荷兰”环保旅游产品。北京捷达假期国际旅行社也在东南亚海岛游产品中加入了环保内容,如将乘坐机动船出海海钓,改为在当地体验漂流项目。

    这些举措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诸多现实瓶颈难以突破,低碳游遭遇行路难。

培育目标客户是关键

    首先是客户少,且难以锁定,造成推广无的放矢。

    据辽宁一份低碳环保产品游客调查显示,选择低碳产品的游客一般有三类:一、文化程度较高的白领人士,他们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较强,能理解低碳环保内涵,并且愿意为环保做贡献;二、年轻的父母,他们抱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心态为孩子选择低碳环保线路。他们希望通过借此来帮助孩子树立环保意识;三、将环保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的俱乐部等团体,他们会统一组织会员参加低碳环保旅游,并且主动要求加入植树等低碳环保活动。

    这一方面需要旅行社加大培育稳定客户群的工作力度。这需要旅行社不仅在宣传上、产品上进一步精耕细作,更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立足其内在需求,提升服务品质与水平。

    比如南方风情对于多次选择环保产品的游客给予“积分回馈”奖励。每位参加低碳旅游团的客人都成为南方风情的“环保大使”,可获得一本精美的环保“护照”。每本“护照”都有编号和客人的基本信息。为培养游客的低碳生活习惯,“护照”中详细解释了低碳旅游理念,并将低碳生活、低碳工作的注意事项一一列出。护照中的“环保签证”一栏也是为吸引游客二次选择低碳旅游产品设计的。每选择一次南方风情的低碳旅游产品,游客可获得环保印章一枚,凭印章领取奖品,并可在再次报名时享受优惠。

成本观念阻碍低碳游

    根据计算,一个人从北京到广州约2000公里距离的一次飞行,就会排放278千克的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三棵树来抵消。

    但目前多数旅行社在旅游产品序列中并没有低碳环保产品。之所以如此,是旅行社普遍感觉费力不讨好。

    以推出低碳环保产品的旅行社为例,就在产品设计、推广等方面遭遇采购成本高、缺乏权威的标准、游客不感兴趣等难题。此外,单一的低碳环保旅游产品也是阻碍客户成长的一个主要症结。

    低碳环保旅游,涉及酒店、交通、景区等各个旅游要素。但旅行社一般无法对供应商提出环保要求,因而只能在采购环节力求环保,采购环保车、环保酒店等要素,但这样做会增加产品成本。

    目前的低碳环保旅游产品,一般是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是低碳环保的。像一般租用一辆环保车一天,每人150元,按40人一个团计算,一天租车费用就是6000元,而租用一辆40多座的普通大巴车一天也就1500元左右。在酒店方面,靠太阳能提供清洁能源的酒店一夜房费1500元左右,而同级别传统能源的酒店仅需800元。

    因此,从事低碳环保旅游的旅行社,销售情况也不太乐观。即使在购买低碳旅游产品的游客中,有一部分人的初衷也并非是环保。游客首先是觉得旅游内容有吸引力,而后才会关注是否有环保内容,最后决定是否选择。可见,低碳环保还有一个宣传推广、观念普及的启蒙问题。

    这不仅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供应商都要增强环保意识,更需相关部门能在制度和政策上予以倾斜。

    毕竟,中国脆弱的旅游生态环境已经伤不起了。

链 接

    ●在韩国特别注重“低碳出游”。在雪岳山看枫景,原本可以跑汽车的平坦公路上,看不到一辆汽车的影子,看到的只是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款款步行。景区深处,无论山谷多么险峻,也绝无一辆空中缆车。这不是因为景区管理严格或旅游设施不全,而是韩国人有意为之:减少景区的污染。

    ●在德国充满神秘色彩的阿尔卑斯林区旅游,靠近公路的景点有出售纪念品的摊点。出售的“纪念品”如木制烟斗、木制玩偶、树皮工艺品等,全是他们手工制作的。付完款后,热情服务的德国大婶会直接把那些纪念品交给游人,不给包装盒。当游人提出索要包装盒时,大婶告之:市政府有明文规定,景区内出售的所有纪念品都不允许带包装。如果游客需要包装袋,必须付与纪念品等值的“包装垃圾处理费”。深为德国人的环保理念而心生钦佩。

    ●在芬兰,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步行旅游”的热潮。在芬兰的很多旅游区,随处可见拄着手杖、背着行囊而结伙徒步行走的游人。他们把这种“步行旅游”称为“北欧式行走”。在北欧,“步行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热衷,并逐渐由旅游层面向生活的诸多层面拓展,“步行旅游”的区域也由景区逐渐向城市渗透。在一些较为僻静的景区,甚至出现了“以车代步”的旅游方式,即穿着轮滑鞋,踏着滑板旅游的现象。这种出游方式可谓一举多得,既在旅途中开阔了视野,欣赏了水色山光,又愉悦了精神,同时又锻炼了身体,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出游”、“低碳旅行”。
作者:网络来源 通讯员: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