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庆是怎么成文化英雄的
http://www.hnta.cn 2010-5-5 9:45:06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次
社评
“西门庆故里”之类乱象背后涌动着浮躁的发展心态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以及逐渐失守的道德伦理底线。其结果不仅会拆掉文化“舞台”,也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好戏”。
名人故里之争硝烟再起。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三地均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开发”起了西门大官人。一个在传统文学名著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竟然摇身一变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名人资源争夺战已然旷日持久:河南鹿邑和安徽涡阳争老子、山东滕州和河南鲁山夺墨子、辽阳和铁岭抢曹雪芹,以至于“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最新案例是,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争当“李白故里”,河北临城、正定两县疯抢“赵云故里”。此前,湖南双峰、湘潭甚至爆发了徐静蕾原籍之争。
争抢名人资源,意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名人“开发”不仅可以提升本地知名度,也可促进招商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西门庆故里”之类乱象却表明,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背后涌动着一种按捺不住的政绩躁动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以及逐渐失守的道德伦理底线。文化正被“娱乐至死”,而经济则被急功近利绑架。
照理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并无不可,文化经济果能相得益彰,善莫大焉,但有一条,不能钻到钱眼里只见“经济”不见“文化”,也不能只要利益,不要道德底线,更不能以耻为荣,以文化精华之名,行垃圾糟粕之实。争夺历史人物“故里”,尚在情理之中,疯抢神话传说人物,多少有点穿凿附会,可要是连西门庆也被当成了文化产业英雄,就是不折不扣的底线沦丧了。
“夜郎自大”被贻笑千年,可西南各地却纷纷争当“夜郎国”;江西省宜春市因“太寂寞”而推出广告语“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这些与目前三地开发“西门庆故里”“异曲同工”——出名就好,哪管美名还是恶名;逐利便是,谁问能否可持续。要的,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明星一样,为出名、为求曝光率,不惜绯闻、丑闻缠身。
于是,所谓的“文化旅游”卖点就是浓墨重彩地渲染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场景、悬挂西门庆7个妻妾的“精美画像”,将西门庆丧命之地的狮子楼改造为表演西门庆和潘金莲卿卿我我的“浪漫之地”。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望而知。阳谷县曾提出要打造“武松故乡”的品牌,为何今日又青睐起“西门庆”品牌呢?因为武松身上不具备如此香艳、低俗、媚俗的噱头,话题的娱乐性不够,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武松制造不出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样的娱乐效果。由此可见,所谓的“名人经济”正在将文化资源推向“娱乐至死”的深渊。
“名人经济”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在“名人故里”争夺战中最卖力的大多是欠发达的地方。地方要发展,政绩要提升,怎么办?“名人经济”无疑是条捷径,一来提高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二来直接拉动旅游经济。于是乎,管他好人坏人、古人今人,只要有名,抢过来再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发展地方经济上的“黔驴技穷”和“饥不择食”,那种时不我待的政绩焦虑和发展渴望促使他们把名人资源当作救命稻草,一拥而上,至于文化深意和可持续发展,均被抛诸脑后。
但是,文化之台搭上了,经济之戏未必能唱好。比如位于郑州市的“官渡之战”古战场旅游区,开业之初游人如鲫,但次年即开始每天门票收入不足30元,门口长满杂草,1680万元投资也成了当地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浮躁的发展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可以拆掉文化“舞台”,也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好戏”。
“西门庆故里”之类乱象背后涌动着浮躁的发展心态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以及逐渐失守的道德伦理底线。其结果不仅会拆掉文化“舞台”,也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好戏”。
名人故里之争硝烟再起。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三地均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开发”起了西门大官人。一个在传统文学名著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竟然摇身一变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名人资源争夺战已然旷日持久:河南鹿邑和安徽涡阳争老子、山东滕州和河南鲁山夺墨子、辽阳和铁岭抢曹雪芹,以至于“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最新案例是,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争当“李白故里”,河北临城、正定两县疯抢“赵云故里”。此前,湖南双峰、湘潭甚至爆发了徐静蕾原籍之争。
争抢名人资源,意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名人“开发”不仅可以提升本地知名度,也可促进招商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西门庆故里”之类乱象却表明,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背后涌动着一种按捺不住的政绩躁动和饥不择食的发展焦虑,以及逐渐失守的道德伦理底线。文化正被“娱乐至死”,而经济则被急功近利绑架。
照理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并无不可,文化经济果能相得益彰,善莫大焉,但有一条,不能钻到钱眼里只见“经济”不见“文化”,也不能只要利益,不要道德底线,更不能以耻为荣,以文化精华之名,行垃圾糟粕之实。争夺历史人物“故里”,尚在情理之中,疯抢神话传说人物,多少有点穿凿附会,可要是连西门庆也被当成了文化产业英雄,就是不折不扣的底线沦丧了。
“夜郎自大”被贻笑千年,可西南各地却纷纷争当“夜郎国”;江西省宜春市因“太寂寞”而推出广告语“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这些与目前三地开发“西门庆故里”“异曲同工”——出名就好,哪管美名还是恶名;逐利便是,谁问能否可持续。要的,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明星一样,为出名、为求曝光率,不惜绯闻、丑闻缠身。
于是,所谓的“文化旅游”卖点就是浓墨重彩地渲染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场景、悬挂西门庆7个妻妾的“精美画像”,将西门庆丧命之地的狮子楼改造为表演西门庆和潘金莲卿卿我我的“浪漫之地”。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望而知。阳谷县曾提出要打造“武松故乡”的品牌,为何今日又青睐起“西门庆”品牌呢?因为武松身上不具备如此香艳、低俗、媚俗的噱头,话题的娱乐性不够,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武松制造不出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样的娱乐效果。由此可见,所谓的“名人经济”正在将文化资源推向“娱乐至死”的深渊。
“名人经济”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在“名人故里”争夺战中最卖力的大多是欠发达的地方。地方要发展,政绩要提升,怎么办?“名人经济”无疑是条捷径,一来提高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二来直接拉动旅游经济。于是乎,管他好人坏人、古人今人,只要有名,抢过来再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发展地方经济上的“黔驴技穷”和“饥不择食”,那种时不我待的政绩焦虑和发展渴望促使他们把名人资源当作救命稻草,一拥而上,至于文化深意和可持续发展,均被抛诸脑后。
但是,文化之台搭上了,经济之戏未必能唱好。比如位于郑州市的“官渡之战”古战场旅游区,开业之初游人如鲫,但次年即开始每天门票收入不足30元,门口长满杂草,1680万元投资也成了当地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浮躁的发展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可以拆掉文化“舞台”,也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好戏”。
作者:薛世君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西门庆"成"英雄" 故里之争背后凸显何种乱象 2010-5-5 9:41:35
- 四地争夺曹雪芹故里 名人故里争夺战令人忧 2010-5-5 9:36:28
- 山东安徽两省三地的“西门庆故里之争” 2010-5-4 14:35:01
- 洱海遭破坏性开发 公共景观资源岂能"私有化"? 2010-4-14 9:05:50
- 沧海变豪宅,何觅情人湖? 2010-4-14 8:58:01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