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体验剧场,彻底颠覆“观感”
http://www.hnta.cn 2013-2-20 14:52:28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
大众在旅游之余,要融入新的城市中时,特别需要一种快速的进入方式——看一场充满当地人情或风土的艺术演出,经过表演、艺术者的提炼、加工,相信这是一种最快的直达人心的方式。
去丽江,你会习惯看一遍《印象丽江》,背靠雪山、饮酒骑马、歌舞作乐……仿佛这是最代表那个城市的人文回忆。在平遥,上演一场你我共存的演出——《又见平遥》,剧场复杂,没有观众席,没有一切“传统”感,这样的体验剧场,要“走着看”,体验一场。
看演出,寻找接近城市特质最快、最贴近的方式
不论是源于2002年最初的实景系列——“印象刘三姐”,还是后来的印象西湖、印象武隆、印象丽江、印象海南岛…… “印象+地名”也逐渐成为一种旅游的城市符号,走一遭,看一遭,才算完成一次旅行体验。河南目前也已经推出两台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
打破传统的实景方式,即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而是引入室内剧,但融合舞台剧、话剧、歌曲等多种形式,解构剧场的表达方式,这还是头一次。近日,王潮歌打造的《又见平遥》出炉,是一部打破常规、无传统剧场、 无观众席的“体验式”演出,你也是剧情的一部分,进入其中有穿越感,是需要“走着看”的复杂剧场。结合多种形式体验,叙事化的方式,引你进入。
回顾许多旅游景点或城市的演出项目,带有深深城市烙印的文艺演出被深刻记忆着。《又见平遥》中,搭建的仿真旧时街道、人物、剧情,作为观众的你是穿梭在其中看的、体会的……没有以大自然山水为背景,只是新建的室内剧场以黄土与瓦为主题,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与两千年的平遥古城墙遥相呼应。而且王潮歌解析说:从空中俯瞰全景,就像是神仙吹了一口气,露出了黄沙下面的城和人以及故事。为了不遮挡住外围自然的平遥古城墙,它掘地很深才建设成。总导演王潮歌介绍说,剧场内部有着繁复和奇特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观众从不同的门进入剧场,在8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而表演者更深入观众中间,让观众有机会成为戏剧的一部分。
一位旅游摄影资深人士表示,很受触动,这种新鲜的观感、感动人心,抓人眼球。“我们很少这样去看一个演出,这更像一个博物馆,或者说,更像一回穿越。我们有时像一个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而如此,也恰恰让初来的旅行者很快把握了这个地域的精神特质:对于丽江,是浪漫;对于平遥,是诚信、镖局、票号……
有特色的文化演出品牌,为旅游增加人文价值
艺术演出的火爆,一方面说明打造团队的功力相当,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观众”市场,大众在旅游之余、在新的城市中,需要快速融入时,肯定需要这样一种贴近方式。
既然是以当地风土人情“订制”的演出,绝对通过艺术的眼光,结合专业的水准,文化与环境相得益彰。同时一般这样的演出,都不动用明星阵容,多是当地的普通百姓,反映当地生活更加原汁原味。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演出品牌,以挖掘当地风貌人情原本,经过艺术化精炼,无疑有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艺术地展现自然生态和人文风情。在《又见平遥》演出地山西,其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山西省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又见平遥”作为重大的文化项目,会在文化和旅游两方面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演出“后续生存”,有待考量
演出的消费主体,既不是当地的居民,也不是文化专家,而多是“到此一游”的游客。因此,演出既不能过于抽象艰涩,也不能缺乏普通观众易于接受和喜爱的美感。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演艺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而相对于投资的回本营收问题,是诸多景区打造演出项目的症结所在。
对此,业内评价:《又见平遥》就是不错的尝试,为了保存好古城墙,为了保证北方天气的演出时间,它在演出地点和形式上都有了大的改观和创新。业内同时指出,有的实景演出,仅演了几场就难以为继,还有一些实景演出长时间不温不火,有的景区不顾游客规模不够、气候条件不适合长期户外演出的条件限制,甚至冒着破坏环境的风险,硬是斥巨资打造实景演出,结果必然事与愿违。既接好地气,又保护原地生态、结合当地人文的文化演出,定能为当地旅游增色,同时帮助进入的旅行者,更深刻了解这个城市。
去丽江,你会习惯看一遍《印象丽江》,背靠雪山、饮酒骑马、歌舞作乐……仿佛这是最代表那个城市的人文回忆。在平遥,上演一场你我共存的演出——《又见平遥》,剧场复杂,没有观众席,没有一切“传统”感,这样的体验剧场,要“走着看”,体验一场。
看演出,寻找接近城市特质最快、最贴近的方式
不论是源于2002年最初的实景系列——“印象刘三姐”,还是后来的印象西湖、印象武隆、印象丽江、印象海南岛…… “印象+地名”也逐渐成为一种旅游的城市符号,走一遭,看一遭,才算完成一次旅行体验。河南目前也已经推出两台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
打破传统的实景方式,即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而是引入室内剧,但融合舞台剧、话剧、歌曲等多种形式,解构剧场的表达方式,这还是头一次。近日,王潮歌打造的《又见平遥》出炉,是一部打破常规、无传统剧场、 无观众席的“体验式”演出,你也是剧情的一部分,进入其中有穿越感,是需要“走着看”的复杂剧场。结合多种形式体验,叙事化的方式,引你进入。
回顾许多旅游景点或城市的演出项目,带有深深城市烙印的文艺演出被深刻记忆着。《又见平遥》中,搭建的仿真旧时街道、人物、剧情,作为观众的你是穿梭在其中看的、体会的……没有以大自然山水为背景,只是新建的室内剧场以黄土与瓦为主题,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与两千年的平遥古城墙遥相呼应。而且王潮歌解析说:从空中俯瞰全景,就像是神仙吹了一口气,露出了黄沙下面的城和人以及故事。为了不遮挡住外围自然的平遥古城墙,它掘地很深才建设成。总导演王潮歌介绍说,剧场内部有着繁复和奇特的空间分割,完全不同于传统剧场:没有前厅,没有主入场口,没有观众席,没有传统舞台。观众从不同的门进入剧场,在80分钟的时间里,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而表演者更深入观众中间,让观众有机会成为戏剧的一部分。
一位旅游摄影资深人士表示,很受触动,这种新鲜的观感、感动人心,抓人眼球。“我们很少这样去看一个演出,这更像一个博物馆,或者说,更像一回穿越。我们有时像一个看客,有时又像亲历者。”而如此,也恰恰让初来的旅行者很快把握了这个地域的精神特质:对于丽江,是浪漫;对于平遥,是诚信、镖局、票号……
有特色的文化演出品牌,为旅游增加人文价值
艺术演出的火爆,一方面说明打造团队的功力相当,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观众”市场,大众在旅游之余、在新的城市中,需要快速融入时,肯定需要这样一种贴近方式。
既然是以当地风土人情“订制”的演出,绝对通过艺术的眼光,结合专业的水准,文化与环境相得益彰。同时一般这样的演出,都不动用明星阵容,多是当地的普通百姓,反映当地生活更加原汁原味。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演出品牌,以挖掘当地风貌人情原本,经过艺术化精炼,无疑有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艺术地展现自然生态和人文风情。在《又见平遥》演出地山西,其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山西省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又见平遥”作为重大的文化项目,会在文化和旅游两方面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演出“后续生存”,有待考量
演出的消费主体,既不是当地的居民,也不是文化专家,而多是“到此一游”的游客。因此,演出既不能过于抽象艰涩,也不能缺乏普通观众易于接受和喜爱的美感。创造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演艺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而相对于投资的回本营收问题,是诸多景区打造演出项目的症结所在。
对此,业内评价:《又见平遥》就是不错的尝试,为了保存好古城墙,为了保证北方天气的演出时间,它在演出地点和形式上都有了大的改观和创新。业内同时指出,有的实景演出,仅演了几场就难以为继,还有一些实景演出长时间不温不火,有的景区不顾游客规模不够、气候条件不适合长期户外演出的条件限制,甚至冒着破坏环境的风险,硬是斥巨资打造实景演出,结果必然事与愿违。既接好地气,又保护原地生态、结合当地人文的文化演出,定能为当地旅游增色,同时帮助进入的旅行者,更深刻了解这个城市。
作者:李丽 通讯员: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河南日报》中原民俗大联欢 金蛇狂舞过新年 2013-2-6 11:07:57
- 《大河报》在京河南人整理18市春节玩乐集锦 吃喝玩全涵盖 2013-2-6 10:57:12
- 《大河报》台湾和普吉岛最受欢迎 2013-1-23 15:54:10
- 《河南日报》云台山:标准化引领景区品牌建设 2013-1-18 11:13:37
- 《大河报》去南方过个暖暖和和的年 2013-1-15 11:08:59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